如今,养育一个孩子并不像以前那么简单和容易。所需要的只是食物和衣服。从宝宝出生到入学,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父母对自己的宝宝也有了更多的期待。他们从吃、穿、住、行等方面都精挑细选。他们奶粉找海外大品牌,只买昂贵的玩具和衣服,幼儿教育班报名越多越好……宝宝累了,家长更累了。
其实,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痛点。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太急于比较,消费不够理性。
对孩子期望过高
这是最明显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父母都希望儿子成龙,女儿成凤。他们希望下一代能够超越自己,成为超级强者。因此,从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习各种语言和诗歌。宝宝上幼儿园时,选择双语班、兴趣班、特色班,希望让孩子成为全才。心力交瘁,这么早安排,怎么能不累呢?
这种高于正常的期望不仅让父母疲惫不堪,也让宝宝承受过大的压力。我们看看情况:在本该天真烂漫、贪玩的年纪,却背负着如此大的压力,宝宝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吗?他能成为父母心目中完美的孩子吗?显然很难!
所以,家长们不要操之过急,不要对宝宝要求太高。相反,要循序渐进,根据宝宝自身的特点给予正常的期望。这会让你的宝宝更快乐,你也会更放松。
过度强迫
“我家宝宝才10个月大,会叫人了,很聪明”;
“我家宝宝现在可以走路了,而且走得很稳”;
“我家宝贝刚刚获得区绘画比赛一等奖”;
《我的宝贝荣获全国十佳少儿歌手比赛》;
……
别人家的宝宝喝的是国外名牌奶粉,我家宝宝喝的是国产奶粉会不会聪明一些?
别人家的宝宝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我就得给孩子报更多的班;
别人的宝宝走遍世界,我却不能让我的宝宝失去太多。来一场亲子旅行吧;
别人家的宝宝都穿名牌衣服,我家宝宝却要跟上节奏,不能显得太low;
这种情况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不少。父母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会围绕孩子展开对话,然后开始一轮又一轮的比较。这是中国人的育儿常态。
事实上,别人的孩子是别人家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宝宝和别人的宝宝进行比较。俗话说,人比人烦,有的人比人烦。我们根据宝宝的性格和家庭情况来给他吧。怎样的教育才能让自己不至于太累,宝宝也会跟着累呢?
消费不够理性
前面提到过分强调比较,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消费观念。明明有些家庭是中产阶级,但他们仍然想生活在富裕阶层,这会大大增加他们的消费压力。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都希望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所以钱再多也不算太多。不过小编看到,有些人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是给宝宝的东西却超出了自己的合理消费预算,就跟风买了贵的。这样一来,长此以往,宝宝缺钱是难免的,就会在宝宝心里形成爸爸有钱,给自己买最好的的观念,他就会更加要求更好的东西。和更多。这无疑会给家庭经济带来很大的压力,也会造就一个不理性消费的宝宝。
爸爸参与太少
中国式育儿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妈妈一天24小时照顾宝宝,没人喜欢她。但父亲回家照顾孩子一个小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没有多少人抱怨这位不干涉店主的父亲。他们认为这很正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难道照顾宝宝就是妈妈的工作,爸爸就不用参与吗?我们再看看国外的情况。爸爸和妈妈的地位是一样的,都需要照顾孩子,而且爸爸更擅长照顾孩子。
其实,真正的育儿方式应该是“亲子合作”模式,做好分工,共同讨论宝宝教育的某些方面,最后达成一致再采取行动,而不是一个人一个人负责。最后说。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缓解家庭双方的育儿压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宝宝觉得这是整个家庭的事。还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培养宝宝健全的人格。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对孩子过多的控制
很多家长认为,自从我生了宝宝,宝宝所做的一切都必须经过我的认可,一切都必须我自己做,太过于在意。比如,孩子上学时,帮忙拎书包、写作业;孩子写作业时,父母陪着、盯着他们;当老师布置任务时,往往孩子还没想好要做什么,家长就已经在拼命地做。上去帮助孩子完成。更不用说注意日常的吃饭、穿衣、洗澡、上厕所等琐事了。
事实上,父母的这种全面照顾,会导致孩子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父母在照顾他的起居,他不需要考虑任何事情。生活除了上学、回家吃饭,没有别的事可做。如果这样做,你就会逐渐养成懒惰的性格,不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这对成长非常不利。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适当放开自己的双手,让宝宝自由自在,培养他们独立的性格,比如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独立阅读。这样家长可以放松,孩子也会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