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21 20:00:09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首先,需要熟悉教材。抽到题目后备课时间只有20分钟,时间有限,只有对教材有很好的把握,理解透彻,备课的时候才能轻车熟路,游刃有余。熟悉教材需要能够判断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些地方是重点,哪些地方是难点。对这些内容有了基本的判断和熟悉的把握后,真正进行面试备考时可以节省一些时间用于写教案或练习。
其次,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同学有师范类的也有非师范类的。师范类学生的优势可能就在于有过相关教学经验,知道教案怎么写,课怎么上。而对于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可能就会一头雾水,难以把握。现在提供所有学科总得设计思路。教学分为四部曲,即导入,新课教授,巩固拓展,小结作业。
导入的意义在于活跃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这就需要导入具有新颖性,创造性,过渡性等特点。在熟悉教材的时候,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去设置每节课的导入部分。最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导入部分设置的内容和需要引入的新课之间要有联系性,并且过渡到新课的时候语言要顺畅,逻辑清晰。新课教授环节,顾名思义就是新知识呈现的过程。作为老师,新知识肯定要讲解正确,清楚,语言表达要流畅,逻辑清晰。这是基本的要求,可以从现在开始,有意识的去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在熟悉教材的时候,试着边看边讲,把知识讲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学的语言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要设计互动,小组讨论,给予学生引导以及评价反馈这几部分内容。巩固提高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具体情况可以通过设置练习,让学生练习来巩固,也可以补充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来巩固拓展;最后一部分即小结与作业环节。最常用的就是老师带着学生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并且布置一些开放、新颖的作业。比如让学生回去搜集相关资料,课下进行讨论辩论等等。
最后,还需要从外在表现上做相应准备。有些人会有掰手指,身体摇晃等一系列的小动作。现在就需要有意识的去改善,比如,可以增加一些在公共场合发言的情况,这样可以减少紧张感,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对着镜子练说话,这样可以观察到不自然的动作、表情,这样的方式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能力和自然度。
以上提供了教师资格面试准备的相关思路。知道不足才可以改善,早准备,早发现问题。做到充分准备,有针对性的准备,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2017上半年初中美术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精选)
初中美术《静物-改画法》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初中美术《静物-改画法》主要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进门时每人抽取一张卡片,根据卡片的颜色,分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组。让学生拿出课前要求带的一个静物,本组同学根据组内物品,自行摆出一组静物,学生摆好后,教师点出今天课题。
(二)直观感知
1.梵高《向日葵》原作欣赏。
出示梵高经典作品《向日葵》,并提问学生“画面里都画了什么?”“都用了哪些色彩?”
2.改画法作品展示。
教师给小组分发图片,分别是改变梵高《向日葵》原作色调、色相、纯度、色彩对比等某些方面的作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拿到的这幅作品与梵高的原作有哪些方面不同,讨论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揭晓答案,总结画法。
3.水粉静物写生展示讲解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师摆的静物的图片,并拿出教师水粉静物写生的范画,在小组间传阅,并让学生说一说,与实物有什么差别,并由范画引入水粉静物写生的步骤。
在黑板上贴上水粉纸,给学生边示范边讲解画法和步骤。
①单色水粉起型和明暗关系
②由暗到亮依次覆盖颜色
③整体调整,点高光
④制作完稿
(三)巩固提高
学生可根据各自水平和兴趣,在改画和水粉写生之间,任选一种方式进行练习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
1.主题:我是小画家
2.方式
自评: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优点以及有待进步的地方
互评:相互评价彼此作品,互评用色、构图、造型上的优点。
师评: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鼓励为主,加以肯定的基础上,从色彩和造型等方面给予点评,对优秀的作品提出表扬。
3.把学生的作品拍照收入学生学习电子档案袋。
(五)小结拓展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内容。让同学课下可以改变一些大师作品,课上我们可以一起欣赏。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静物画?【专业知识】
【参考答案】
静物画,即以相对静止的物体为主要描绘题材的绘画。这种物体(如花卉、蔬果、器皿、书册、食品和餐具等等)必须是根据作者创作构思的需要,经过认真的选择,经过精心地摆布和安排,使许多物体在形象和色调的关系上,都能达到高度表现,总的谐和,能传达出物象内在的感情。
2.怎样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学实施】
【参考答案】
主动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表现出真诚的关心,如果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信任教师,则肯定会乐于与教师进行沟通。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于调皮的学生就要经常谈话,督促他改进缺点。对于不善言谈和性格孤僻的学生,还可以进行书信和谈话相结合的方式,想方设法走进学生的心灵。语言要幽默,委婉,含蓄。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
活动目标:
1、探索正方形四等分的方法,尝试设计不同的四季花圃。
2、在看、说、贴中,进一步感受四季花卉的丰富多彩。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圆形、正方形各种形状花坛卡片若干、剪刀、固体胶、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花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谜语
身体长又长,开花黄又黄,脸蛋儿朝太阳,籽儿香又香。(猜一种花的名称)(向日葵)猜对了,正是夏天怒放的向日葵,它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花。
你喜欢什么花?它在什么季节开放?
小结:春夏秋冬,百花绽放,各种各样的花装扮着我们的城市,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二、圆形花坛的四等分
把圆形花坛分成大小一样、形状相同的四份,分别种上四季的花。
1、集体讨论演示
怎么把圆形花坛分成大小、形状相同的四份呢?
小结:对折两次的方法,把圆形花坛分成了大小、形状形同的四份。一个大花坛变成了平均的四份,叫做四等分。
2、分辨四季的花
圆形花坛进行了四等分,还种上了四季花卉。
谁能告诉大家都种了哪些四季的花?
小结:春夏秋冬,四季轮换,每个季节都有鲜花陪伴,真是风景宜人。
三、正方形花坛四等分
把正方形花坛四等分,种上四季的花。
1、幼儿操作
要求
(1)把花坛四等分,并分别种上四季的花。
(2)多分几个花坛,试试不同的分法。
(3)音乐停止,停止操作,拿着作品马上集中。
2、讨论
关键提问:四等分后变成了什么形状?你都是怎么分的?你喜欢这个花坛里的花吗?为什么?我们把正方形花坛四等分,一共想出了几种分法?
小结:今天,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把正方形花坛进行了四等分,有的平均分成四个小正方形、有的平均分成四个小长方形,还有的平均分成四个小三角形,在不同四等分的花坛里,四季花卉交替开放,装扮着我们的春夏秋冬。
活动延伸:
三角形花坛怎么四等分?你想种上哪些四季花卉?
(对角折,上下对边折,左右对边折等)
活动反思:
等分是生活中的一个数学活动,探索性强。设计等分数学活动要注重幼儿原有的经验,充分发挥幼儿的能动性,让幼儿自主探索对不同形状物体进行等分的方法,在新要求与旧经验的交织中,实现认知的平衡,获得发展。本次数学活动的目标是学习四等分。大班幼儿对圆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是熟悉的,因此对图形进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活动过程中,通过谜语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学习四等分。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尝试、操作。操作完,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从而掌握四等分的方法。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动脑,想出了不同的分法。整个活动过程中,一环扣一环,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原则,让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不足之处:
活动时间,环节应该再安排得紧凑一些、该简略的部分再压缩一下。
班况分析:
"雨"是自然界中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夏天,绵绵不断的"雷雨"更给幼儿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然而,我们发现许多的幼儿都不知道或说不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以及雨是怎么形成的。针对此状况,为了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内容:
奇妙的自然━"天上为什么会下雨"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引起幼儿对自然界的关心与注意。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难点:
能和同伴一起去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准备:
挂图、雨形成的图书资料、小实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说相反。
教师带领幼儿于户外玩"说相反"的游戏。
二、幼儿亲身体验:"下雨啦"。
"下雨啦","下雨啦"。幼儿与教师共同进入活动室。
讨论:雨是哪里来的?从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三、探索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谈话、试验操作、观察图片、书籍、探索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2、幼儿进行经验交流。
3、教师讲述故事《水滴的旅行》。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实验,发现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它们升到天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无数这样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云。这些水滴在云中互相碰撞,合并变大。当水滴重到空气的浮力再也托不住时,它们便会从云中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四、活动延伸:
去寻找为什么向日葵会下雨的答案
树叶贴画属于美术教案,提现主题,符合教案规范。
学校环境优美,带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美。美术教学中有个技法学生常常很难弄懂,那就是“透视知识”,在课堂上讲解得再多,都不如带学生去室外实地考察。美术学习中实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带学生走出课堂进入生活,美术知识通过日常生活的状态会得到很好的诠释,通过学生自身观察得出的结论,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快记住。
在走出课堂后,给学生安排课后练习作业,也通过这次的练习作业,让学生们去发现美并将其通过自身的感受创作出来。通过走出课堂,学生们会发现身边各色各样的人和物,这会是学生的创作源泉,他们眼中的美也会通过他们的观察和创作得以体现。在学生的作品中,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美。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活跃起来了;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的思维也会积极起来。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