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3-11 13:47:1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谢邀!
在旅游途中,我很喜欢吃鱼,而且喜欢清蒸的那种鱼,因为平时喜欢吃清淡的菜肴,这也是一种习惯吧。有一次到兴凯湖旅游,专门去品尝新鲜的,兴凯湖大白鱼,清蒸兴凯湖大白鱼,鲜嫩可口,营养价值高,真是美味佳肴啊!只要出去旅游,就会点一道清蒸鱼品尝。
还有鳕鱼,是大西洋北部一种冷水鱼,肉质白细,鲜嫩清口而不腻,也是很喜欢,吃的一种鱼。我喜欢吃鱼,因为鱼中含有脑黄金,常吃鱼能够,使大脑发达,吃鱼能够让人,变得聪明。所以每次无论,去哪里旅游,鱼是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了。
提到北宋名臣范仲淹,大家往往第一反应,都是那句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很多熟悉宋朝历史的朋友,更会知道,范仲淹在北宋的历史上,地位到底有多高。
不过近年来,网上却有很多文章,对范仲淹持贬低态度,认为范仲淹的成绩其实也不过如此,根本就配不上后世那么高的评价。
对于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我们暂且不做评论。在评价范仲淹之前,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下,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到底都做过哪些事情?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公元989年,范仲淹生于江苏徐州,当时正是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此时的宋朝,基本上已经统一了中原地区,但是还经常和北方的辽国打仗,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
在演义小说里面,这段历史的主角是杨家将。而杨家将里面的那位老令公杨继业,在正史上的原型,大概就是在范仲淹出生三年之前,在边疆战死的。
总之,范仲淹出生的时候,宋朝虽然边境依然偶有战事,但总得来说,内部其实还算太平。尤其是在范仲淹出生的徐州这边,更是开始逐渐出现了太平盛世的景象,百姓生活逐渐趋于稳定。
照理来说,出生在这个时代的范仲淹,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童年生活应该也不算太差。但遗憾的是,就在范仲淹刚刚出生一年多以后,他的父亲忽然去世了。
说起来,范仲淹他们家,也算是世代簪缨了。范仲淹的祖先,曾经在唐朝的时候做过宰相。后来一直到范仲淹他爹这一代,范家都是世代为官。照理来说,这样的家族,就算是当家的男主人忽然去世,总该留下一些家产才对。可范家偏偏是难得的清官世家,祖上一辈辈就没出过贪官,所以家里世代都比较清贫。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随着范家老爹去世,范家瞬间就支撑不住了。后来,范仲淹他妈实在是养不起年幼的范仲淹,只能改嫁他人,这才给范仲淹留下了一口饭吃。而范仲淹母亲改嫁之后,范仲淹也不得不暂时改名换姓,随了养父的姓氏,改名叫朱说。
虽然童年和少年时代,过得极为清贫。但范仲淹却继承了范家的优良传统,刻苦读书。少年时代的范仲淹,为了读书,曾经搬到寺庙当中居住,每天只煮一锅粥做口粮,日子过得无比清贫。
但是,即便穷到这个地步,范仲淹依然坚持刻苦读书,完成了寒门学子的华丽逆转。公元1015年,已经27岁的范仲淹,以朱说这个名字,通过了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此后,范仲淹顺利入仕,虽然起步只是一个掌管刑狱的九品小官,但却一直兢兢业业,政绩奇佳。
所以,两年之后,范仲淹因为政绩突出,升任集庆军节度推官,由九品升至七品。类比现代的话,大概相当于是一个正处级干部。也正是从这时开始,前途一片大好的范仲淹,改回了自己的姓氏,认祖归宗,正式开始以范仲淹这个名号闯荡江湖。
做了四年推官之后,范仲淹升任盐仓监;又过了四年之后,升任兴化县令。担任县令之后,因为母亲去世,范仲淹不得不回家守孝。但回家守孝期间,范仲淹其实依然没闲着,偶尔还会去书院给学子们讲课。
另外,在这几年当中,范仲淹深刻思考了当时北朝一朝的时事痹症。此时的宋朝,已经是宋太宗的孙子宋仁宗在位期间了。因为宋仁宗即位时比较年幼,所以大权都掌握在太后刘娥手里。当时宋辽之间的战争,已经近乎彻底消泯,边境再也没有大的战争。但同时,北宋内部却开始出现种种问题。比如后来拖垮北宋的冗兵、冗官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了苗头。
针对这些问题,范仲淹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书,将这些问题一一指了出来,而且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了指正。
当这篇万言书被递上去之后,范仲淹瞬间就赢得了当时北宋高层的青睐。
要知道,北宋那会儿和现代其实没什么区别。对于已经存在的问题,会喷的人可能很多,但可以把这些问题分门别类的罗列出来,并且一一给出解决方案,这样的人就很少了!
但凡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管放在哪一个朝代,都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所以,在这之后,范仲淹开始逐渐进入北宋高层的视线。等到范仲淹守孝期满之后,直接就被调到了京城,进入皇家图书馆,负责校对图书。这个工作,看起来似乎没有主政一方的官员那么显赫。
但实际上,以北宋当时的官场潜规则来说,只有担任过这种官职的官员,未来才有机会在中枢身居高位。所以当时范仲淹得到的这个任命,其实更像是一种培养形式的职位。
而范仲淹入京之后,依然保持了自己的纯良本性,不畏权贵,秉公办事,敢于直言进谏。总之,古代官员应有的良好品质,基本上都能在范仲淹身上找到。而那些所谓的潜规则,或者官员私底下的不法勾当,范仲淹却是一件都没做过。
这样的范仲淹,和后世明朝末期的那些所谓‘清流’官员,是截然不同的。明朝的清流官员,向来是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嘴上说得很好听,但背地里干的却是另一套。范仲淹不一样,范仲淹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不管是说的还是做的,都称得上是古代官员的典范。
这样一个好官,而且还对皇帝忠心耿耿,这对任何一位皇帝来说,绝对都是梦寐以求的下属。尤其是对于当时刚刚成年的宋仁宗来说,宋仁宗虽然年轻,却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够做出一番事业。如此一来,宋仁宗自然愿意重用范仲淹,一段君臣之间的千古佳话,也就逐渐成型了。
此后的十年当中,范仲淹在官场上起起伏伏,虽然多次因为直言上书,而遭到贬黜,但却一直在皇帝心里,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形象。在这十年当中,范仲淹一直都是那种为民请命的好官,只要看到有不对的地方,就一定会为民请命,从不顾忌自己的仕途。这样的官员,在仕途上注定会不太顺利,但在百姓心中,却注定会占据相当重的分量。
等到十年之后,此时的范仲淹,官职已经逐渐步入北宋高层。而且,经过这十年的历练之后,范仲淹的政务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此时的范仲淹,所欠缺的,其实只是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而已。
十年之后,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公元1038年,西北的李元昊,正式称帝,建立了西夏政权。在此之前,李元昊率领的党项族,虽然相对独立,但一直对北宋称臣。而随着李元昊称帝,西夏这个政权,也彻底脱离了北宋的控制,这是北宋无论如何都无法容忍的。
于是,在李元昊称帝之后,北宋火速派出大军,前往西北作战,打算一战灭掉西夏。但遗憾的是,西夏虽然刚刚开国,战斗力却是极为彪悍。最终,北宋军队非但没能灭了西夏,反倒是在三川口一战当中,吃了大败仗,直接导致北宋的西北边关告急。
危机关头,范仲淹被火速提拔,调到了西北边境,负责组织当地军务。范仲淹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在军务上竟然也很有能力。到了西北之后,范仲淹很快就重新组织了防线,没有让西夏占领更多的地盘。
另外,范仲淹坐镇西北期间,还发掘提拔了一大堆有能力的将领。比如那位大名鼎鼎的狄青,就是范仲淹在这时候提拔起来的。而范仲淹提拔的这批将领,后来更是成了北宋的中坚力量,直接左右了北宋军界数十年之久。
当然,出身文官的范仲淹,军事才能确实是相对有限的。做完这些之后,虽然北宋已经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范仲淹仍是没能及时组织进攻,彻底灭掉西夏。不过,这也怪不得范仲淹,毕竟当时北宋重文轻武,从皇帝到下面的文官,就没谁真的会打仗,包括范仲淹也是如此,而武将也无法真正左右局势。
所以,范仲淹坐镇西北期间,虽然北宋组织起一道强大的防线,防御确实是绰绰有余。但后来几次进攻西夏,却又都大败而回。所以最后没法子,北宋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承认了西夏的独立。
在西北边境坐镇的三年时间里,范仲淹可以说是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在他的严防死守下,北宋虽然进攻不足,但却可以轻松挡住李元昊的进攻。再之后,因为辽国也开始进攻西夏,西夏为了保全自己,避免被夹击的局面,只能再次向北宋称臣。但同时,西夏的独立性,却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对于向来以军事孱弱著称的北宋而言,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而这个局面,也可以说是范仲淹一手缔造出来的。所以,随着西北战事逐渐放缓,范仲淹被调回了京城,升任枢密副使。类比现代的话,大概相当于是国防部副部长。
这一年,范仲淹55岁。
回到京城之后,没过多久,范仲淹便再次被提拔,升任参知政事。所谓参知政事,大致就是北宋的宰相。此时的范仲淹,可以说是位极人臣了。而范仲淹掌权之后,依然没有任何松懈,马上就针对当时宋朝存在的诸多弊政,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措施。后世史称‘庆历新政’。
这场改革,因为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仅仅推行了一年多以后,就被废止了。后来,宋仁宗为了给反对派一个交代,还不得不将范仲淹调离京城,去地方上任职。
此后的六年时间里,范仲淹再也没有回到京城,一直都在地方上做他的封疆大吏,足迹遍及邓州、杭州、青州等地。在职期间,范仲淹依然不改自己的清廉本色,一心一意为民办事,从来不考虑自己的私人利益。甚至就连范仲淹自己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工资,也被范仲淹捐了出来,作为范家的家族基金,鼓励后世范家子孙学习上进。
在人生最后的几年里,范仲淹已经是名满天下,却仍是没有任何变化。为官数十载,历经了无数风雨之后,范仲淹却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本心,不贪不占。这样的品性,实在是极为难得。
六年之后,公元1052年年中,范仲淹在上任途中,去世于徐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范仲淹依然在努力工作,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力,成了后世无数文官的榜样。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
看过了范仲淹真实的一生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讨论最开始的问题:这样的范仲淹,到底能不能配得上文正这个谥号呢?
在中国古代,文正基本上就是文臣能够得到的最高谥号了。当然,在文正之上,其实还有一个单谥‘文’字的说法。不过一般而言,古代一个字的谥号,都是给皇帝准备的,大臣们最多只能得两字的谥号。而单谥一个文字的大臣,北宋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的王安石。
不过,相比范仲淹,王安石得到这个谥号,不光是因为其个人的原因,更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需要。真要轮起来的话,王安石其实和范仲淹是一个级别。而北宋的文臣里面,有资格以文正为谥号的,也就只有八个人而已。
总之,在北宋的文官体系当中,抛除王安石这种异类,文正基本上就是文臣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称号了。
那么,范仲淹的一生,能否当得起这个谥号呢?
有些反对的人认为,范仲淹一生虽然确实有很多功劳,但成就其实相对有限。在军事上,范仲淹最多只能防守,而无法平定西夏;在政治上,虽然主持了庆历新政,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在治理地方的时候,虽然也有治水灾、修海堰、赈济灾民、兴办教育之类的成绩。但有这类成绩的人,历史上也不是一个两个,同时代的也有很多。
至于说范仲淹提拔上来一大堆的军事人才,比如狄青等人,确实后来对北宋的国防建设,有着根本性的支撑作用。但这个成绩,能否完全算在范仲淹的头上,也是要打一个问号的。如果不是当时在位的宋仁宗,确实也算是一个英明的皇帝。那就算范仲淹再怎么提拔,最后恐怕仍是无济于事。
所以,要是这样算下来,范仲淹似乎也不过如此,一生的成绩似乎也就只是一般般,甚至可以说是文不成无不就。从这个角度来说,范仲淹确实当不起文正这个美谥。
这也是绝大多数质疑者,最大的一个理由。大家从未质疑过范仲淹的人品或者能力,大家只是觉得,范仲淹的成绩确实相对有限。
但同时,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范仲淹的这些成绩呢?
范仲淹的一生,确实没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既没能扫平西夏,也没能彻底解决北宋的‘三冗’问题。至于其他方面,范仲淹确实做得不错,但似乎也称不上是当世无双。
但问题是,能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同时把这些事情做好,这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范仲淹是典型的文官出身,却能带兵打仗,而且能正面挡住西夏的进攻,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尤其是在北宋大环境重文轻武的局面下,范仲淹还能做出这个成绩,已经算是奇迹了。至于说庆历新政的失败,也不是范仲淹个人的失败,而是那个时代的失败。
作为一个官员,或者说作为一个臣子,范仲淹出身寒门,从小却勤学苦读,立志报效国家。长大之后,顺利进士及第,走上仕途之后,又不改初心,甘守清贫。在国家危难之际,范仲淹作为一个文臣,却能挺身而出,解决国家的西北边患问题。到了晚年,范仲淹更是高风亮节,尽全力为国家办事,为百姓谋福利……
这样一个官员,在古代那种社会环境下,几乎已经是极致了。他的一生,或许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单从个人的角度来说,这已经是一个人能够达到的最完美的程度了。
毫无疑问,范仲淹是一个几近完美的人。就算是熟知范仲淹故事的现代人,穿越回当时那个年代,也不可能比范仲淹做的更好了。
既然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这样的范仲淹,自然是当得起‘文正’这个谥号的。
至于说那些遗憾,那些没能达成的目标,那恐怕就真的怨不得范仲淹,而是要怪北宋特殊的历史环境了。
惠南镇没什么特产,南汇倒是有很多特产。。。。水蜜桃,8424西瓜,生梨,黄桃,牛肚咸菜,盐仓年糕等等等。。。。。。。
盐城东台人来答一个吧!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在游记里激动地写下了“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
这个让马可波罗惊叹的地方就是盐城。
历史沿革
盐城,顾名思义,因盐而起的城市。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西汉时期,盐城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汉武帝建立盐渎县。“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可见当时盐城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东晋时,更名为盐城县,得名于“环城皆盐场”。
进入唐代,盐城逐步步入繁盛时期。所谓“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指的就是淮南盐场,盐城有亭一百二十三所”;宝应年间,盐城每年煮盐百余万石,这座因盐而兴的城市已经成为东部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北宋年间,盐城盐业继续发展。《宋史》说:“今日财赋,鬻海之利居其半”,“国家鬻海之利,以三分为率,淮东居其二。”由此可见盐城盐业对国家赋税的巨大贡献。正因为如此,中央政府才会委派最强的能臣干吏到盐城做盐官,才会出现一个小小的盐仓监走出三个名相的奇观。
清朝时,盐税是重要的财政支柱。全国有10个盐产区,以盐城为主的两淮盐产区最大,下辖黄海沿海30余盐场,素有“两淮盐,天下咸”的说法。
两淮盐运使司衙设在扬州,并在淮安、泰州设分司。海盐从盐城等地集散到扬州,通过水陆运输到东南六省(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
解放战争后期,江苏盐区全境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淮河两岸分别成立淮北、淮南两大盐务管理局,今盐城境内盐场分属两大局。
1953年元旦恢复江苏省制后,淮北盐务管理局及其盐区并入新海连市(今连云港市)管辖,淮南盐务管理局撤销,盐区废灶兴垦。1958年4月,淮北盐务管理局下辖台北、台南、徐圩、灌西、灌东、淮河和新滩等7个盐场。
1998年,江苏省盐业公司在连云港市五大盐场基础上成立江苏省金桥盐业有限公司,在盐城市三大盐场基础上成立江苏省银宝盐业有限公司。2008年,两个盐业公司分别移交给连云港市和盐城市地方,属于地方国有企业。
璀璨文化
盐城历代盐官中的名人现象,一直以来都被众多学者津津乐道。最为典型的是北宋有三位宰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曾在此任过盐官。
三位盐官都才华横溢,精通文词歌赋,在中国古代文坛颇有建树。晏殊年少时文学天赋极高,有“神童”之称,13岁就被皇帝御笔钦点为进士。晏殊在西溪兴建书院,推广文化,后人因为感念,又将西溪称为“晏溪”。
最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他是踌躇满志到任盐城的,此后他率众修筑了一条抵挡海潮的捍海长堤,造福百姓,史称“范公堤”。范仲淹在西溪写有一首题为《至西溪感赋》的五言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他似乎对西溪此前出了“两位宰相”这一奇特现象,十分惊异,竟不知自己日后也步入了“宰相之路”。
千百年来,在中国万里海疆中,沿海风暴潮肆虐最甚的地方往往是在平原海岸地带,因此,筑堤是防御潮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过去已建成的防潮堤坝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范公堤。
范公堤位于江苏沿海,地处长江口以北,它北起阜宁,南至启东,全长约300公里。
范仲淹受命做西溪盐官时,正值秋潮肆虐,盐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范仲淹毅然上书朝廷并获准修建海堤,经过三年的艰苦施工,终于1023年建成了近百公里的海堤。
在一望无际的滩地上,雄伟的堤身宛如一道海上长城,抵挡着潮水的涌入,百姓誉之为“捍海堰”。海堤建成后,随即产生效益,当年秋收丰盛,三千户流民得以定居,渔盐各业复苏兴旺。后人曾有大量诗作赞颂范仲淹的历史功绩,如“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等。
范仲淹富有实干精神,深怀爱民之心。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更为后世传诵。
这条昔日锁海防潮的“范公堤”历经千年沧桑,如今已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近十几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座现代化的高大的防潮海堤又屹立在范公堤的内侧,正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发展现状
今天的盐城,仍然是全省、全国重要的盐产地,每年产量大约在80万吨左右,绝不低于封建社会的年产量。
但是,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即将越过千亿元大关的今天,盐业在整个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微乎其微,倒是盐化工业日益兴盛,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盐业与旅游
中国海盐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唯一展示海盐文明的海盐博物馆。盐渎公园位于市区中心地段,与古老的运盐河—串场河水脉相连相通,占地486公顷,总投资约2.7亿元,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水绿生态公园,彰显盐城“水、绿、盐”的特色。
盐镇水街内,不仅可以观赏民间绝活和淮剧杂技表演,还可以品尝地方特色小吃,购买旅游文化用品和地方名特优商品,盐政衙门、盐宗祠、盐商会馆为市民了解海盐历史和文化的理想场所。
盐城的盐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且孕育了灿烂的盐文化。海盐的历史贯穿盐城历史发展的始终,盐城人重视对盐的历史研究,这种独特的、以盐为内容的文化形式又被称为“白色文化”,它与盐城以新四军及根据地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以滩涂湿地文化为特色的“绿色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盐城独有的“三色文化”。“三色文化”是盐城的特色,是盐城的“品牌”。
海风吹拂下,范公堤的春树、苇湾的夕照、亭场的“雪山”,盐河的风帆,映照出盐城的古老与年轻。范公堤盐韵流转,串场河涛声依旧,一部盐的历史,一部盐的乐章,穿越沧海桑田,历经千年弹奏,那故事,如在眼前,那声音,犹在耳旁……
(部分内容,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还请见谅!)
嵊泗是一个很奇特的县,首先县名不好读,认识人的不多吧。shèngsì,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句诗好像与它还占得上边儿呢。其次是它在海上,由404个岛屿组成,陆地面积不多,海上面积可就很宽很宽的。还有就是它的县政府所在地叫菜园,怎么不叫菜园子或者菜篮子呀。
嵊泗(shèngsì)县隶属于浙江省舟山市,是浙江省的最东部、舟山群岛最北部的海岛县。全县404年岛见屿只有16个有人居住。嵊泗列岛风景区是融海洋文化与海岛民俗风情为一体,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教活动为主要功能的列岛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全中国只有一个哦,嵊泗好牛,全国唯一。
既然是独一无二,当然就有了“海上仙山”的美誉。全县被认定的风景点有50多处,都有“碧海奇礁、金沙渔火”的原生态特点。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分为四个景区:一、泗礁景区,以碧海金沙、渔家休闲、海鲜美食为特色。
包括泗礁岛、黄龙岛、马迹山及邻近诸岛。主要景观有尖山观日、基湖和南长涂沙滩、元宝石(东海云龙)、大悲极顶、灵音禅寺、鉴真东渡、六井崖礁、田岙沙滩、白节山灯塔、孔明冠、翰海风清等。
二、花绿景区,以远东第一大灯塔—花鸟灯塔和雾岛为特色。
包括花鸟岛和东、西绿华岛、彩旗山、上下三横山、鸡笼山、大小青山、海横头鳗岛、鳗头山、篷礁等诸多岛礁。主要景观有花鸟灯塔、彩旗野象、雾露峰峦、篷礁、外轮锚地等。
三、嵊山—枸杞景区,以渔港、海崖和渔俗为特色。
包括嵊山岛、枸杞岛、海礁等。主要景观有东崖绝壁、山海奇观、嵊山渔港、满嘴头等。
四、洋山景区,以幻石灵礁和现代港桥为特色。
包括大洋山、小洋山、薄刀嘴、蒲帽山、大贴饼、圣姑礁等。主要景观有圣姑礁摩崖题刻、石龙奇观、幻石灵礁群、大梅石景、海阔天空、鲲鹏化处等。
嵊泗县以旅游业为主,它靠近上海、苏杭,所有到嵊泗的旅客是很多的,前往嵊泗只有渡船这一种方式。很多时候船票是很紧张的,记得提前购票哦。购票可以在网上预订(具体网址不是这篇短文的内容),如果是自驾者带车过去的话,更是要提早才行,有时会是秒抢的。
嵊泗有两个码头,分别是李柱山码头和小菜园码头。李柱山码头用于运输外县旅客的轮船航运,小菜园码头用于县内岛屿的轮船航运。两个码头相距不是很远,有5公里路。
具体航运路线有上海——嵊泗,杭州——嵊泗,舟山定海——嵊泗,宁波——嵊泗,岱山——嵊泗。到了嵊泗岛上后,就没有什么不方便的了。嵊泗本岛不大,每个景点相距比较近的,基本上都在五六公里以内,自驾游还很是方便的。在嵊泗岛内的交通以出租车和公交车为主,也可以租赁汽车、电动车、自行车。
岛与岛之间还得靠渡船了。
【来点干货吧】
作为头条的旅游爱好者来说,上岛后要想玩好,大家可以不用找导游的。岛上有一个叫“老郭在嵊泗”的东北老头儿,老郭头人品好,粉丝也多。找到他,你可就走运了。
老郭头在嵊泗,成天赶海,看风景,捞海鲜,是个热心的好导游。老头儿自己弄的海味儿可好了,拌、腌、卤、炒、熘、烧、焖、蒸、烤、煎、炸、炖、煮、煲样样在行,一个人都要弄上四五个菜,还要闷上二两。要有三二十个粉丝去拜访他,他还不得弄上七七四十九个菜呀。
有愿意到嵊泗找老郭头的快来报名吧。额满为止,名额有限哦。
首先就是宁海的十大山峰
如果去宁海,一定要去登高,宁海有这十座山峰值得一去。
NO.1蟹背尖
地址:宁海县黄坛镇澄深村西北部
又名虾脖尖、摘星峰。南连摘星岭,东北连望海岗,海拔954米,宁海最高峰。
NO.2第一尖
地址:宁海县马岙村北部镇亭山
海拔945米,是宁海的第二高峰,以其山高又称为第一尖。
NO.3望海岗
地址:宁海县城西北22公里马岙村西南部
海拔931米,是宁海县第三高峰,因为此山极高俊,能望见象山岗海面,这里的望海茶也比较出名,浙江的名茶。
NO.4大短柱
地址:宁海县白溪村北部边境
海拔918米,旧名大达智山,古代称作桐柏山,是浙东最有灵气的山。
NO.5望海尖
地址:宁海县城西南26公里处
海拔897米,在西部登山步道经过此山,是宁海南部干山的起点。
NO.6桃花峧岗
地址:宁海县黄坛里塘村西
海拔895米,在《搜神记》中有遇仙的神话,"刘生阮生本天才,春分采药到天台",写的就是桃花峧一带。
NO.7摩柱峰
地址:力洋、茶院、桥头胡界上
又名奶嘴峰、磨注峰。海拔872米,是宁海东部和象山半岛最高的山峰
NO.8鸡冠尖
地址:宁海县里坑村南部
海拔868米,此地有"李白观望海日处"石碑。
NO.9大丹山
海拔865米,现在这一带是驴走的热点,也是天台山山脉延伸入海的地方。
NO.10香山
地址:黄坛里岙村北
黄坛、梅林之间的主峰。
如果你热爱登高,可以去宁海登一登这十座美丽的山峰。
纯手打,望采纳,谢谢!
四千多年前,天津所在的地方慢慢露出海底,形成冲积平原。现在天津处于的位置原来是海洋,黄河改道前由泥沙冲积形成,古黄河曾三次改道,在天津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宁河县附近入海,西汉时期在黄骅县附近入海,北宋时在天津南郊入海。金朝时黄河南移,夺淮入海,
天津海岸线固定。汉武帝在武清设置盐官。天津历史沿承:
隋朝修建京杭运河后,在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今金刚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朝在芦台开辟了盐场,在宝坻设置盐仓。辽朝在武清设立了“榷盐院”,管理盐务。南宋金国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设直沽寨,在今天后宫附近已形成街道。是为天津最早的名称。元朝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这里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设立大直沽盐运使司,管理盐的产销。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作为军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带,天津开始筑城设卫,称天津卫,揭开了天津城市发展新的一页。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和税收、军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卫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为天津府,辖六县一州。清末时期,天津作为直隶总督的驻地,也成为李鸿章和袁世凯兴办洋务和发展北洋势力的主要基地。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天津被迫开放,列强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1900年7月,八国联军攻打天津,天津沦陷。1901年,由八国联军组成的天津都统衙门下令拆除城墙。民国初年,天津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数以百计的下野官僚政客以及清朝遗老进入天津租界避难,并图谋复辟。其中包括民国总统黎元洪和前清废帝溥仪。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政府设立天津特别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的天津市。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迁往保定,天津又改为直辖市。日本侵占时期,对天津基本实行武力统治。日军对天津肆意烧杀抢掠,加上当时天津水灾,使天津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被抓走的“劳工”达5万人。天津曾于清朝大量开辟租界,日军占领初期租界内还算比较安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行占领其他国家租借地后天津再无宁日。1949年1月15日凌晨5时,人民解放军东西突击集团在金汤桥上胜利会师。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1949至1958年2月,天津是中央直辖市。1958年2月天津回归河北省。1967年1月变为直辖市。地名来源由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诗词之说“天津”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楚国著名诗人屈原的诗歌中,他在《离骚》中写下了“朝发轫于天津兮”这一昂扬的诗句。星官之说“天津”的名称来源于星官名“天津星”,《隋书·天文志》在记载“九坎东列星”时记载:“尾亦为九子箕,亦曰天津”。河名之说“天津”源自河名“天津河”,《金史·河渠志》中记载:“通济河创设巡河官一员,与天津河同为一司,通管漕河闸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隶督水监”。赐名之说“天津”流传最广、史料最充分、记载最清楚的说法是源于皇帝的赐名,天津是“天子津渡”之意,是明朝皇帝朱棣夺取帝位成功,始发于渡过沽河,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传谕旨“筑城浚池,赐名天津”。明朝文人李东阳的《重建三官庙碑记》,碑记里注有:“天津象征天子车马所渡之地”的词句。名称变迁金朝在三岔河口设立军事重镇“直沽寨”,“直沽”之名始见史籍,是天津最早的名称。元朝延佑三年(公元1316年)时在直沽设“海津镇”。直至永乐二年十一月廿一日(公元1404年12月23日),明成祖朱棣赐名“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清朝,天津升卫为州,升州为府,但“天津”二字保持此名至今。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