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原因的介绍
婴幼儿腹泻是指婴幼儿排便增多,粪便量增加且呈水样或稀便状态的一种病症。婴幼儿腹泻的成因很多,主要是由于不良饮食、感染和生长发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从饮食、细菌、病毒和生长发育方面介绍其原因。
饮食因素导致的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不完善,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饮食方面对其进行更严格的卫生保护是非常重要的。饮食不卫生很容易将寄生虫、霉菌和细菌等病源带入婴幼儿的肠道,对其造成侵害,引起婴幼儿腹泻。因此,家长应该尽量给孩子喂食卫生的食物,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母乳喂养
母乳中富含抗体、免疫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可对婴幼儿免疫系统和肠胃系统产生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婴幼儿患腹泻的风险。
合理添加辅食
婴幼儿3、4个月大后可适量添加辅食,但应注意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要避免食用过敏原物质,如海鲜、蛋黄等等,避免刺激肠胃引起腹泻。
错误喂养
婴幼儿如果被清洗不干净的奶瓶、奶嘴,或者不洁的食具、摇篮、床铺等轻易受到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进而引发腹泻。为此,婴幼儿的奶具、餐具等要经常清洗消毒,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腹泻。
细菌和病毒感染因素导致的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对抗感染的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从而导致腹泻症状发生。
细菌感染
婴幼儿腹泻中的细菌感染常见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葡萄球菌。这些细菌可致电解质障碍、脱水、酸中毒、肠穿孔等并发症,需要及时进行临床治疗。家长应在孩子感染上述细菌时,及时就医治疗。
病毒感染
婴幼儿感染病毒引起的腹泻主要有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等。这些病毒具有强的传染性,孩子抵抗力弱易感染。家长要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尽量减少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预防儿童感染腹泻病毒。
生长发育因素导致的婴幼儿腹泻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不断发育变化,肠道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也会导致婴幼儿腹泻病症发生。
乳糖不耐受
婴幼儿肠道中乳糖酶的产生有一定时间的差异,有些婴儿出生时体内没有乳糖酶,一段时间后才会慢慢地产生,引起乳糖不耐受状态。婴儿在摄入乳糖后,肠内乳糖浓度增高,致使肠道吸水增多,体液丧失增多,引起腹泻。
母体因素影响
孕妇营养不良、患上肠胃炎等母体因素会导致出生后的婴幼儿消化系统功能不健全,影响肠道正常消化吸收,增加患腹泻的几率。
孩子情绪因素影响
婴幼儿生长发育阶段心理发展较不成熟,遇到性格不合、紧张、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导致腹泻的发生。此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采取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心态等措施改善孩子的情绪,避免腹泻发生。
预防措施
要预防婴幼儿腹泻,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加强卫生意识
不喝生水,饮料使用热水冲泡,生鲜水果洗净后再食用,奶具、餐具要经常清洗消毒,避免口腔细菌的侵入。
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可保护幼儿的免疫系统不受感染。
强化营养摄入
孩子成长需要充分的营养供给,保持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降低患病几率。
接种疫苗
注射疫苗可对各种引起儿童腹泻的感染病原体进行预防和控制。
结语:针对婴幼儿腹泻,需要在饮食、卫生安全、感染防疫等方面进行综合预防。家长要了解肠道疾病的发生原因及预防知识,积极掌握肠道疾病的治疗方法。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不当的饮食方式,有利于降低患病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