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3-09 13:33:09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我家女儿才1岁8个月,可从上个月开始,这个平时的乖乖女仿佛一夜间就学会了“打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带她去小区花园里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她总会攻击别人,打人的时候还说“打你”,同时手“啪”的一声就打上去了。几乎是见谁都打,有时候打别人脸,有时候拍别人头,有时候还使劲拽头发,甚至还将别的小朋友给推倒。别看人小,但力气大着呢,每次带她出去都把别的小朋友打哭,很是无奈~
这么小的宝宝就有暴力倾向了吗?
其实,两岁以下的宝宝打人,并非真的爱打人,而是因为正处于「打人敏感期」,他不太能理解别人的感受,会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个正常的发展阶段。他打人,可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也可能是他情绪太激动,也可能是他想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还可能是他想与其他小朋友沟通交流等。因此,未搞明白原因之前,都不能认为宝宝有暴力倾向,不要给宝宝随意贴标签。那么,当宝宝处于「打人敏感期」时所出现的打人现象,宝爸宝妈到底该怎么做呢?
宝爸宝妈该怎么做?
ONE
对宝宝的“打人”行为
不要做出过激反应,正确纠正宝宝行为
通常宝宝认为他一旦做出“打人”行为,家长的反应就会过于激动,对他严加管教,跟他交流,习以为常宝宝会很聪明的意识到这样的行为可以引起关注。无论宝爸宝妈在干什么,只要他打人,就会停掉手中的事,引起大家的关注。这样,宝宝就会把打人当成吸引父母注意力的一种方法。
由此可见,家长不要对2岁以下的宝宝打人行为,反应过度敏感,应告知宝宝这种行为是错误的,乖宝宝是不会打人的。否则,就会让宝宝养成的打人习惯转化成他自我意识的一种不良行为习惯。
TWO
“帽子”
去掉扣在宝宝头上打人的帽子
2岁以下年龄段的宝宝打人其实只是拍打,而不是真正的打,这是他自我意识的一种反映。很多时候,他只是用打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如宝宝生气了、宝爸宝妈忽视宝宝、别人距离宝宝太近等。
宝爸宝妈应该注意观察宝宝,当宝宝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时,应这样跟宝宝沟通:
“亲爱的,你是不是生气了?”
“你是不是受委屈了?”
“你想他走开是吗?”
......猜测宝宝情绪的问句。
宝宝语言沟通能力表达有限,这时的点头摇头是重大信号。当父母帮孩子表达出他想表达的意思时,宝宝会如释重负,就会感觉父母理解他了,也就会减少通过肢体语言“打人”行为来表达自己。
THREE
“坏榜样”
反省自己或监护人有没有做宝宝的坏榜样
有暴力行为,按照概率来讲,一般父亲的日常行为可能会过于激动。在宝宝面前,要尽量给宝宝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平时的言行举止要尽量宽容周到,有礼貌,注意善待自己的另一半等。此外,身为父母,也要给宝宝树立一个好的模仿对象,日常行为要亲切温和,细心周到。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千万别忽视这些普通的日常行为,也不要以为孩子小,不懂事,事实上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宝宝的眼中,是会被宝宝模仿的。
FOUR
“暴力镜头”
尽量不要让宝宝观看暴力镜头
现在电视、网络仿佛已成了宝宝成长必备的陪伴品了。里面经常会有一些暴力的镜头,打斗场面、孩子之间的推搡、大人暴打小孩等,都要尽量避免让宝宝观看。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如果爸妈对宝宝的态度比较粗暴,随意拍打孩子,那孩子难免会学会。另外,爸妈平时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夸耀和赞美别人的打斗行为。
SAY
宝宝打人是特定发育阶段的正常行为,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任这种行为。一旦发现宝宝有打人行为,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立刻坚决地制止。然后握住宝宝的手,带他离开「打人现场」。这样能帮他的情绪「降温」。
再分享一个超好用的手机识字软件【猫小帅识字】,课程以冒险故事为主,宝宝使用时有一种听人讲故事的体验,课培养宝宝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各种小游戏作为复习环节,可重复学习,加深宝宝的记忆。让孩子开心地学习汉字。担心宝宝眼睛的家长也可在设置中设置学习休息时间,培养小朋友的用眼习惯。
30
收藏分享转发到头条复制链接微信微信扫码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举报手心的sun
2019年07月07日
关注小孩子在三岁的时候,正是需要父母去引导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他们对什么都是好奇,然后探索,最后得出他们的结论。所谓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就是说明孩子在三岁的时候,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个时候的宝宝如果去做什么。只要不是伤害到别人或者自己的事,尽量可以让他自己去做,比如他要洗衣服,你可以给他的让他洗,手把手教会他,让他自己做,然后做完了你可以悄悄的善后,但是要鼓励他,简短的教育一下,不要长篇大论,他们记不住。[捂脸]危险的事,不能做的事一定不能做,如果说不听,可以严厉的责骂,实在不行就稍微打一下,让他明白这是不可以做的。三岁是一个制定规则的好时候,不能做就不能做,别啰嗦,直接拒绝。好的我们要鼓励他去做,不好的一定要严厉,不要心疼,小孩调皮,是因为他们不懂事,那么就需要我们来帮助他学会规则,这是他律,等他长大才能懂得事了才能学会自律,以上是我的观点,希望对你有用,一个九岁孩子的宝妈的经验[呲牙][呲牙]
谢谢邀请,对于孩子看来,“打人”并不是真正的打人,也许只是情绪发泄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动作,也有可能是模仿大人。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打人的动作,或者是看电视镜头有打架的画面,不管是真打还是假打,因为孩子无法识别,是很容易模仿的。又比如是在外面玩耍时看到别的小孩伸手打人。这时候我们的家长应该从旁加以引导,教育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处理呢?
第一时间予以制止,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种攻击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
第二,家长要引导孩子主动向被打的孩子道歉,这样也能让孩子练习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可以让两个小朋友牵牵手来表示歉意或者谅解。
慢慢引导几次后,就会有改善的。孩子的世界简单、纯洁,我们家长做到言传身教比什么都重要。
“小孩脾气不好”的确困扰着很多家长,作为5岁孩子的爸爸,我也曾经为此烦恼过。讲道理吧,他听不懂;批评他吧,他哭得更厉害;不管吧,又怕放纵了他,让他养成不好的习惯。其实,我们都不用太操心,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发脾气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家长如何应对。
发脾气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必然产物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5岁的孩子,正处于道德发展的“自我中心阶段”,规则对儿童还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把规则看成是应该遵守的。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不再像婴儿一样任由父母摆布。
就拿我儿子来说吧,3岁之前,每天晚上的绘本都是我挑他看,可3岁之后,他逐渐开始要求看自己喜欢的,哪怕那本书已经看了无数遍。当我们为了他好,不满足他的要求时,他就会很着急,然后发脾气,甚至哭闹不止。
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发育的关键时期,当他发现愿望和现实的偏差时,就会产生失落,这时不知道怎么调整情绪的他们,只能用发脾气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和妥协。
孩子发脾气,家长的应对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SusanDavid曾经提出:情绪敏感力是决定情商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情绪敏感力的培养主要看在幼儿时父母对于孩子的情绪态度。因此,当孩子发脾气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阻止式做法,对孩子情商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我们会经常看到,家长冷漠处理的,孩子往往有些或多或少的孤僻;家长以暴制暴的,孩子往往脾气更大;家长总是妥协的,孩子往往特别自私自我。
而那些充满爱心、耐心以及正确应对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大多数情商很高,特别讨人喜欢。
因此,当孩子发脾气时,我们要合理应对1、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当孩子发脾气时,通过我们的感同身受,让他能读懂自己的情绪,也让他知道我们理解他的情绪。
比如,被拿走手机后,小孩特别生气。这时我们就可以说:“我明白你现在很难过。就好像爸爸的丢了,也会和你一样很伤心的。”
当孩子认识了自己的情绪,他刚才的生气和伤心就会逐渐递减。
2、帮助孩子挖掘发脾气的原因
比如,同样是因为小孩手机被收走而引起的发脾气,我们可以这样引导:“你这会儿很生气,是因为还想玩游戏?还是因为手机被收走?”
如果是前者,我们可以引导:“因为宝宝玩的时间太长了,眼睛需要休息一下噢。”
如果是后者,我们可以引导:“爸爸把手机收起来是要让它充电呀,没电了就玩不了了。”
最后,我们还可以补充:“宝宝,以后有什么不开心就说出来,这样爸爸妈妈就知道你要什么了,好吗?”
3、帮助孩子找到发泄情绪的方式
还是以手机被收走为例。经过以上两点引导后,孩子已经能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接下来就要把这些不满情绪宣泄掉,我一般采用的方式就是深呼吸+转移注意力。
深呼吸,就是让小孩进行一分钟的深呼吸,闭上眼睛,通过几组深呼吸来平静心情。
转移注意力,就是平静心情后,陪他一起去做他喜欢的事,比如一起玩玩具、看书、踢球等等。
总而言之,什么样的父母教出什么样的孩子,希望我们都能温柔一点儿、耐心一点儿。
当孩子发脾气时,
一句“我明白”,好过婆婆妈妈地说教;
一句“我也会”,好过气急败坏地阻止;
一句“我陪你”,好过无可奈何地放任;
一句“我爱你”,给他无穷的力量,帮他在每次发脾气中不断学习、成长!
我是铭儿爸爸,80后奶爸,以一个父亲的视角,每天与您分享孩子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感谢您的点赞和转发,期待您的关注和交流~能这样提问,说明作为家长你们并没有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孩子几岁不是关键,关键是作为家长你们是否成熟地看待养猫这件事。养猫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但同时你们也要接受猫咪特有的动物习性,它可以是玩伴,但绝对不是玩具。还没养猫就在担心怕孩子被猫抓,说明没有充分考虑好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和猫相处,劝你们慎重,不然一个不小心鸡飞狗跳,小孩被抓伤,猫咪被打甚至无情遗弃,因为自己的草率引发不好的果报,实在不明智。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