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20 10:17:33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首先从专业的角度讲,孩子不爱沟通,其根源是:如果孩子在那一刻,他认为不需要沟通,那么孩子自然不沟通;或者如果孩子当时感觉自己处于被管控、被约束、被要求、被指责等“不舒服”的状态下,孩子就会不愿意沟通,或者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抗拒——这就等于是当下处于一种对抗的沟通状态,孩子就会表现出不沟通、沟通不积极或者不善于沟通等状态。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那么孩子给人的印象就是不爱沟通了。
要知道每一条生命都是善于沟通的,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随时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积极主动与外界沟通,这是生命发展的生理本能。当你知道孩子的身体健康、感官正常,那不主动沟通的原因只能来自于孩子自身以外的因素了。所有人的本能反应都是趋利避害的,尤其是孩子,当主动沟通让孩子觉得有非常糟糕的体验经历时,那么一次两次之后,他还会有沟通的意愿吗?当沟通都变得匮乏后,“善于”这两个字就更加子虚乌有了。
所以说到这里,我们就要换个问题讨论了:当孩子的主动沟通却遭受了糟糕的体验时,作为家长如何积极作为?
一般来说,人所处的环境无非三种: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也是如此。孩子出生后到未成年的这个阶段,接触到环境大多是家庭和学校这两块。
一、我们先看家庭,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主动沟通的对象主要是爸爸妈妈,还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们现在可以问问自己,当孩子主动合格自己亲热沟通的时候,有没有冷漠拒绝过他?有没有暴躁呵斥过他?
“爸爸/妈妈天上为什么有好多星星啊?”“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去动物园玩啊?”“今天我在学校跟同学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这些情形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的,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都是孩子“主动沟通”的表现,作为家长的我们是怎么回应的呢?引发孩子主动沟通和善于沟通,有方法的。首先是家长保持全情投入倾听和满怀激情回应的状态,孩子感觉到了被关注和被尊重;其次和孩子一样,对孩子的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最后家长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真诚态度,知道的就直接回答孩子,不知道的更要直接告诉孩子不知道,同时邀请孩子一起,积极寻找答案。
二、在学校主要就是与同学和老师相处,如果在家里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得当,但孩子依然出现上述沟通问题,那么会不会是孩子在跟老师主动沟通的时候有受到老师的忽视?会不会在跟同学交流玩耍的时候受到了冷落?我这里抛出这两个问题,是为家长提供多一些角度来思考孩子受挫的来源,家长需要了解并弄清楚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态,要注重家校沟通和家校合作,有问题及时解决。
三、在社会中孩子善意或者无心的“主动沟通”,也有可能收获的是不好或者负面的回应。虽然概率上相对比较低,但作为家长,要留心孩子因为社会上一些不友善行为而导致的反应。这些偶然因素是不可控的,更需要家长的引导,帮助孩子从当时不好的情境中走出来,以免堆积在心里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所以,当发觉孩子不善于沟通不喜欢沟通,我们的关注点要从孩子身上转移到孩子周围的人、事、物上,挖掘问题的根源,是家长与孩子日常交流的方法不对,还是学校里老师和同学的沟通不当,亦或是社会偶然因素造成的心理阴影等。我们作为家长,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经常觉察内省,在跟孩子沟通时做到“三对五步”,这些在我以前的课程里都有详细的解释,所以希望各位家长能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要知道孩子的一切反应都是有据可依的,只有掌握了这其中的科学逻辑,用心观察倾听,相信大家心中,对于孩子的困惑会越来越少,孩子也会更加幸福快乐的成长起来。
孩子性格太内向,有什么办法吗?宝宝的性格太内向和遗传因素,还有生活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应该用哪些方式引导孩子呢?可以用这几个秒招。
1、家长多陪伴孩子。宝宝的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多半是因为家长很少陪在孩子身边,宝宝太孤独,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内向的性格。爸爸妈妈要多抽些时间陪在宝宝身边,和孩子一起读书做游戏,多沟通。
2、让孩子和同龄的宝宝玩耍。家长要多带宝宝和同龄的孩子去玩,孩子们有喜欢玩的东西,还有共同语言,经常在一起玩能够多交流。久而久之,宝宝说话就会多了,性格也能够变得一点点开朗起来。
3、给孩子报兴趣班。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选择参加一个喜欢的兴趣班,比如舞蹈班或者画画班,还有很多班,尽量让孩子去一个班。这样既能够让宝宝多接触人群,改变内向的性格。还能增加孩子的特长,陶冶了情操。孩子性格太内向,各位家长都用了哪些好方法呢?欢迎支招,大家一起交流。橙贝多亲子愿意和你共同学习。
最有用最土的办法,平时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教他结交好朋友,经常跟他一起做游戏,大部分内向都是思维和沟通不好,让孩子多熟悉外界的环境,慢慢的就好了。学会放手,他才能长大!
谢谢!
首先,从你的描述看,孩子一定是没有自闭症或者智力缺陷的,只是在面对社交场合或者是面对权威(比如老师)的时候不那么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
可以看出,你对此很焦虑,很急切的想让孩子在外面和在家里表现的一样,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思考:
1.孩子自己的感受是什么:
一味的鼓励孩子表达其实某种层面上来说是对孩子自身真实感受的忽略。可能你需要在选择是否鼓励她表达之前要先去了解她自己想不想表达,以及,如果很想表达却不表达,那她的担心、害怕是什么?我们经常在育儿的过程里急于达到目标,但却忽视孩子自身的感受,这样育儿是很难有成效的。
2.审视一下自己鼓励孩子的动机:
可能你会觉得外向开朗会表达一定是好的,内向害羞一定是不好的。但其实性格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各有各的长处和短板。当孩子不如你的想象,没按照你的期待去成长,这个时候触及了你自己的什么感受呢?你是否曾经被要求一定要积极,要优秀,你是否曾经因为不善言谈而受到批评或者否定?又或者是别的愿意,导致你对于孩子在外面不善表达这件事如此的焦虑。
3.在课堂上或者和别的陌生人接触的过程中孩子是否曾因被否定或嘲弄而在情感上受到伤害?
大人可能经常会开玩笑去逗弄孩子,有的时候无意间的玩笑可能会伤害到孩子的情感,有的孩子比较敏感,可能曾经在课堂上想要发言,但是被老师忽视过,或者被否定过,也会因此选择用不说话把自己隐藏起来,避免二次伤害。
这并不是孩子玻璃心不坚强,而是他们还很小,有的孩子天生又敏感,很容易受到这些影响,如果大人没注意到这些,那很容易就觉得搞不懂自己孩子。可以先去询问孩子自己的感受,为什么不想回答,如果真的是因为曾经受挫,也请家长先尊重孩子,她不是脆弱,是真的很受伤,允许她先暂时的隐藏自己,并且告诉她,可以等到自己想要回答的时候再回答,没有人会强迫她。当你给够孩子尊重和理解以后,他们往往会更有勇气。
五种表现:
一、性格内向;
二、不善与人交流;
三、说话声音小,轻如蚊蝇;
四、双眼不敢与人对视,当不小心与他人对视的时候,尽管是远远地对视,他也会慌张地躲闪;
五、容易自卑,因为自信心不足,常常表现出自卑的一面。当然,每个人都有腼腆的时候。因为那是人的感情表现。当一个人对他周围的事情或他喜欢的人感到特别尴尬时,他会非常害羞,并选择做一些事情来掩盖他内心的感受。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