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时间:2024-02-20 00:05:36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我没有去过美国,不知道美国的具体情况。但是就我阅读的很多材料来看,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美国的小孩都超级自信。
不管他的学习成绩有多烂,他都可以超级自信的说,我长大后要当个作家或者科学家或者其他的什么家。这跟我们国内的小孩有很大的区别。
我也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做什么事都不自信。碰到陌生人就躲到妈妈的身后。甚至不敢大声说话。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我觉得是由几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首先,我们的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很多方面都对子女要求严苛。特别是在学习方面。如果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会受到父母的责备。长此以往,孩子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也丧失了自信心。
中国的家长没有意识到,不管我们对孩子的期望有多高,最后我们都不得不接受,大多数的孩子都将成为平凡普通的人。
美国家长的做法正好相反。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鼓励赞扬。而赞扬就可以让孩子培养起自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想这也是大家都希望别人给自己点赞的原因吧。
第二,孩子开窍有早有晚。有的小孩很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智慧。而有的小孩却开悟的晚一些。
有的家长不会静待花开,而是揠苗助长。看见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落后了,就想尽各种办法让孩子拼命的往前赶。结果适得其反。让孩子反而丧失了信心。
美国的家长不会太过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是否快乐健康。他们不会鼠目寸光。
记得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中国的妈妈对他的孩子说:“孩子,你不要害怕。只要你是快乐的健康的,哪怕你考最后一名,妈妈也仍然会爱你。”遗憾的是有这种觉悟的中国家长实在是太少了。
第三,老师的短视。有的老师对学习稍差的学生冷眼相待。他们对这些学生不是积极帮助他们提高成绩,而是冷嘲热讽或者放任自流。前段时间,一个老师用恶毒的语言辱骂学生的新闻,在网上就引起了轩然大波,想必大家都还记忆犹新。
美国的学校考试是不允许公布学生的分数的。他们也不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更不会对成绩稍差的学生冷眼相看。
反观国内,大小考试都要弄个排名。考试成绩都会通过微信群反馈给家长。这会让成绩差的孩子的家长压力山大。家长的这种压力传导给孩子,就会让孩子失去了自信。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他来到这个世界,自然有他的禀赋。有的孩子擅长数学,有的孩子擅长语言,有的孩子擅长体育。我们不能因考试成绩就否定一个人。
但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却把成绩作为唯一的标准拿来衡量一个孩子。这真的是一种超级荒唐和短视的行为。可以这样说,一个孩子今后能否在社会上取得较大的成就,跟他的考试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他能否生活的幸福,也不是由成绩决定的。
不同的方法自然导致不同的结果。以上种种家长和老师的不同做法,导致了中美孩子的差异。美国的孩子都超级自信,而中国的孩子有很多就内向自卑。
我们的教育和家长是该好好的反思一下了。
在美国,儿童的阅读总量是很高的,但分布并不平衡,通常是父母受到的教育越多,对孩子的阅读要求也越高,这一点同国内的情况是一样的。
我初到美国的时候,女儿才5岁,她每天要去幼儿园,为了让她尽快度过语言关,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周末的时候我经常带她去图书馆,美国的图书馆资源非常丰富,而且设有儿童专区,有许多儿童图书供孩子们选择。女儿最初喜爱看绘本,慢慢地喜欢上了英文,我们每次去要借六、七本书,回家后认真地阅读。有一段时间,有人问女儿:“你最感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五、六岁的小姑娘回答:“恐龙。”她如何能喜欢一个世界上早已不存在的物种呢?肯定是通过读书了解到的。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女儿一直是图书馆的忠实读者,图书馆鼓励孩子们读书,奖励给女儿一件白色的T恤衫。童年时期的大量阅读帮助我的女儿尽快度过了语言文字关。
在美国的幼儿园里,有许多的玩具,也有很多低幼读物。有时候,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士会来到小学校和幼儿园为孩子们读书,美国整个社会的阅读风气非常浓厚。
女儿在读小学时,老师们虽然不像国内那样留很多作业,但有时也会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为了完成作业,孩子们都会到图书馆里寻找相关的资料,在书籍中寻找答案。
其实,我们不必纠结美国孩子的阅读最是中国孩子的多少倍,要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父母陪伴着他们读书,让阅读成为孩子们日常的习惯。
扎克伯格夫妻为出生不久的女儿读《量子物理学》
2019年,美国121家世界五百强,十来家公司CEO是印度人,老板都是美国人。
2019年,中国129家世界五百强,这129家CEO都是中国人,老板也都是中国人。
2019年,印度8家世界五百强,CEO都是印度人,老板也是印度人。
很巧,美国+印度五百强数量等于中国的数量。
美国+印度的印度裔世界五百强CEO也就不到四十个。印度老板更少。
而中国有129个世界500强CEO.
印度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是因为中国的优秀人才都回到中国建设祖国了。中国有土壤给这些优秀的人才发挥能力。
所以印度裔人才在美国碾压华裔,并不是中国孩子缺少什么样的教育,而是印度这个国家缺少人才发挥的土壤。所以印度的人才只能在美国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平均而言,国外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说话能力以及独立自信方面还是比中国孩子要强一些的。以下的答案可能不科学,仅仅是我的分析:
1.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让很多孩子成了小皇帝。一对夫妇四个老人照看,孩子的愿望都尽量满足,无意中给孩子一种唯我独尊的感觉。很多中国孩子都有祖父母照看,祖父母的隔代爱比父母更加厉害,而且喜欢给孩子代劳。
2.中国的学校教育没有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能力。我们的很多老师对学生采取批评式的教育,相对而言,西方或者说美国的鼓励教育比较多。我曾经在两个星期内参观了一个学期内所有的中小学,发现他们的所有课堂都有学生自主的部分。即便是做矩形图这种联系,也都需要学生自己商讨完成,然后由组长到讲台进行说明。这是小学生的课堂,相对而言,我们的灌输比较多。
3.国外,至少美国推崇的是个人表现,而中国人都不支持做出头鸟。我们的孩子经常不举手回答问题,近些年来好一些。我读书的时候,老师问有没有人回答,很少人主动。国外的课堂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参与和表现也是评分的标准,学生也都愿意参与。
4.国外的高中就有公共演讲课。公共演讲注重的就是自信,我们的高中还都在忙着高考呢。
5.我们的父母经常过度关爱和过度关心孩子,不知不觉让孩子失去了独立和自信,更加离不开父母。
《老人与海》中的男孩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对小男孩直接描述的并不多,但马诺林的形象却十分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塑造老人这一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从小男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出发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理解《老人与海》这部伟大作品的主题艺术内涵。
关键词海明威《老人与海》小男孩象征含义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杰作,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其故事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和一个叫马诺林的小男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小说中多次出现了小男孩的形象,从故事的开头到结尾,那么马诺林这一人物形象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下面分述之:
小男孩象征着永不老去的青春
文中第一次出现小男孩形象是在开头,“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头四十天里,有个小男孩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海明威在小说中特意让小男孩的父母用了salao这个单词,并强调它是unlucky(不走运)的最高形式。当老人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时,周围的人都认为他“倒了血霉”,并且还拿他取笑,可小男孩并没有对老人失去信心,他仰慕地称赞道:“顶好的渔夫是你。”“好渔夫有很多,还有些很了不起的,不过顶呱呱的只有你。”面对老人的失败,孩子并没有丧失信心,而是表现出和老人一样的坚强、不屈和坚定执着。相比起老人的风烛残年、孤独寂寞、衰弱病痛,小男孩正是风华正茂、积极乐观、茁壮健康的。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