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时间:2024-02-15 14:15:3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性格!人生的关键名词。有些性格是天生的;有些性格与后天的习得养成有关。
天生的遗传基因,是骨子里自带的,我们没有办法改变,是怎样就怎样!
但后天的是我们在人海中,经过打磨锻炼习得,重要的是自我意识提高以后,有意而为之。是人类为完善自我所做的必要努力与抗争!
看父母;观手足;都有这样那样的过错,遗传基因每个人都会有。不足为奇!我们需要从父母与手足身上得以借鉴,用以完善自我人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更是人们在人海遨游中对“水性”的认识!善于总结经验,在扬长避短中,不断学习努力强化自己。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事!
只是自我意识够不够?愿不愿意为改变而努力?要看本人自己了……
孩子的脾气很坏怎么办?
我想问一下,家长的脾气怎么样呢?或者说孩子周围的人的脾气怎么样?
孩子是模仿高手,脾气坏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周围人的脾气,可以先在孩子面前做个表率。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孩子内向,不爱说话,也不一定就是一件坏事,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这个完全可能就不需要去刻意改变。就像,我有时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太外向了,他真的很爱讲话,路上遇到每个人都想和别人讲话,而且,他这样的情况表现是他对什么事情都有兴趣,不会专注的去做某一件事。但,这个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很多做家长的,就总是想让孩子可以外向一些,这样子,孩子就可以多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上台去演讲,就可能会更优秀,但内向的孩子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他不爱说话,不代表他不思考,他思考一件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很专注,这种专注可以帮助孩子学到很多家长意想不到的知识和能力。
再从你的问题里面,孩子不爱说话,他是对所有的人都不爱说话呢,还是说,他只是对着陌生人不爱说话,不爱说话会不会是他对这些话的内容没有兴趣呢。
如果说,一定想要去让孩子变的外向,爱说话,那么,我的建议是不要刻意,所谓的不要刻意就是不要见谁都让宝宝上前去打招呼,而是给他一个环境,家长可以带着他一起认识一些朋友,家长可以自己多去和朋友交流,让孩子看到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的快乐,这样子慢慢来引导。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可以提出来一起探讨。
三岁是一个培养宝宝的重要时期。很多性格特点,生活习惯都会慢慢形成。对人的一生很重要。
父母应该:
宝宝跟妈妈接触时间较长,缺乏独立意识,依赖性太强往往就容易让宝宝养成这样的习惯。改变这种现象,要从一个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开始。
1.不要打孩子
2.对孩子要有耐心
3.看到孩子的进步,多多赞美孩子,不要批评孩子。
4.有些时候可以冷处理,暂时不理他,之后,讲清道理。
5.带孩子多出去,和小朋友多接触。
6.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说到做到
7.可以给他看一些跳舞视频啊,多听听歌。作为家长我们不能错过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每个阶段都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及规矩!
三岁多的孩子因为自主意识发展,喜欢跟大人对着干,就容易被大人误以为是不听话,爱乱发脾气,爱造反等等!但是其实这种大人所谓的“逆反心理”不只是表面上的坏事情,而是好事!怎么说呢?
我们来问问自己:你真的希望孩子什么时候都听话吗?
下面是同一个孩子在两个不同情景中的真实故事。
情景1:
爸爸开车带游游(4岁)回家。停好车以后,游游要求从车库的A口出去。A口好玩,但是绕远,B口才是回家最近的路线。
但今天爸爸手里拿了很多东西,因此希望走B口。
游游想方设法坚持自己:“我可以帮你拿东西。或者,你自己走B口,我走A口。”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手里拿着大包小包,此时多半会有点恼火吧:这孩子为什么就这么不听话呢!
情景2:
放学后,幼儿园门口,游游和果果约好要去果果家玩。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佳佳来了,邀请游游去她家。
游游说:“不行,我已经跟果果约好了。”佳佳很不高兴,威胁说:“你要不去我家,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那么你会希望孩子接下来怎样做?应该会希望孩子坚持自己吧。
我们有时候希望孩子听话,有时候又希望他能有主见。这两种希望矛盾吗?
很多人会说,不矛盾呀。就是要教育孩子该听话的时候听话,该坚持的时候坚持呀。
可是现实中的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或者说并不如我们所愿。
例如,在美国一份关于青少年吸毒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就看到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发现:
80%的孩子第一次吸毒是被同龄人拉去的。这些孩子当时都知道:这是一件不该去做的事。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抵抗不住同伴软硬兼施的诱惑或者威胁,还是被拉去了。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知道要做的事是不对的,知道应该坚持不去,但是却没有坚持自己的能力。
坚持自己,不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气”。
相信大家都会同意:要想能够坚持自己,不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气。(我们自己的经历中就有很多证据。)
但也许,我们不了解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
人脑中,“懂道理”和“有勇气”,并不是同步发展,而是有先有后的。
谁先谁后呢?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一致认为:
第一,“懂道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这一点并不新鲜,我们自己的人生已经告诉我们了。)
第二,“有勇气”并不需要从0开始培养,它是人脑先天自带的功能,在早年就开始自动发展。(我们之前的文章介绍过一些脑科学的发现)只不过“勇气”发展的表现方式,就是我们经常为之烦恼的“不听话”。
《游戏力》中对此也有专门的阐述:
“幸运的是,天然的发育过程,有利于大部分孩子在适应这个世界的经历中,获得一波又一波积极的力量感。
第一波自信力,来自孩子在刚刚出生时,获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第二波自信力,来自孩子在蹒跚学步时,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如果这种力量感得到尊重,受到爱的约束,而非被权威镇压,那么成长中的孩子就可以维护他的自我认同,而不会伤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不听话”不仅仅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自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神经科学近年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心理学的这个观点。
例如,神经生物学家雅克·潘克塞普认为:探索环境,不断突破既有的限制是动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
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人脑的原始结构中,具有专门的神经生理结构,来负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不断探索环境,如果遇到阻碍和限制,就尽量突破。如果被强加他人意志,就尽量反抗,摆脱控制,争取主动权。(前提是反抗不会导致生命危险。)
因此,“不听话”是动物(包括人类)的生存本能,而且这项本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潘克塞普把这项本能称为动物生命力的发动机,挑战困难的勇气之源。其它学者更把这项能力称为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源泉。
如果我们急于让孩子早早“听话”、懂道理,不仅不符合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更严重的是可能会阻碍勇气的自然发展。
对于人类,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生存能力是“合作”,但是主动的配合与被动的屈从是两回事。
讨论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出:坚持自己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坚持,不会服从,恐怕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这个看法没错,更准确地说,生存的另一个能力,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的能力,是合作。不过,我们在这里说的合作应该是“主动的合作”、“主动的服从”,这与“被迫的屈从”是两回事。
也许我们会认为,自主和服从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
但实际上,性格和心理的搭建,用“盖楼”来比喻更加贴切。在“性格”这座大楼中,自主和服从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过一个是在上层的高级能力,另一个是下层的基础能力。
正如下图显示,“自主”是基础能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上层的“服从”才是自主的服从,而自主的服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对此,游戏力有一个通俗的解释:健康的心理意味着,我可以不听你的,但是我决定听你的。
能够得到机会充分发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他的主动合作行为更好。
面对孩子“不听话”,大部分父母的担心是:“他现在就那么淘气(固执己见、不守规矩),再长大些可怎么办?”
而关于“保护孩子的自主感”,也可能会带来顾虑: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他会不会得寸进尺?。
无论是亲身经验还是大量研究的结果都表明:能够得到机会充分发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主动合作行为更好。尤其是到小学之后,孩子的主动合作行为相对会更加突出。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早年的不听话,如果我们能以恰当的方式应对,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不但不会“得寸进尺”,而且还会在应该合作的时候更加主动地合作(即便是在没有任何外力约束的情况下)。
尽管“不听话”会給我们造成不少麻烦,但是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我们讨论不听话的积极意义,不是宣扬“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而是为了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而且,必须强调的是,当孩子大发脾气、满地打滚的时候,更不应该通过满足物质或行为要求来缓解情绪。
如果我们能够认同:“不听话”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并且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情境时,我们就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或者担心“他长大了可怎么办”。
新的认识会转变我们的心态,而在更加轻松的状态里,我们也更容易找到既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又能让孩子愿意合作的方法。
了解更多请关注游戏力工作室头条号!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