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14 16:39:12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谢邀,一个人的坏习惯坏性格不好改变,主要原因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哪不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即便是好朋友或者是亲人给她提醒,她还跟人急呢,好像是别人看不上她呢,我有个亲人就是,性格古怪,对别人是羡慕嫉妒恨,看不得别人的好,聊起别人的时候总是先拿别人的不是开口说话,说别人懒啊,穷啊,过得不好啊,从来不说别人的优点,人家穷又没要你的,也没借你的,过得好赖跟你有关系吗?有一次我和我姐同时说这个亲戚,说话别总揭人家的伤疤,说点人家的好,到人家耳朵里多不好,亲人很不高兴,说我和我姐,我就这样,你们愿意听就听,不愿意听就别来。这个亲人今年82岁了,一辈子窝在家里,没有生活过在群体里,我行我素惯了,自己说了算,没人顶她,也没有见过世面,也听不进人劝,这样人满满的负能量,不招人待见,就跟刺猬似的,距离远了怕冷,近了怕扎。啥样人能改呢,就是在单位里,感觉自己被孤立了,不合群,好朋友再给指点迷津,也许会改掉坏习惯,坏性格。
三种策略吧——
上策:带他到乡下住一段时间,越是生活淳朴简单越好、用意是尽可能地接近大自然,经过短暂的熟悉之后让他一个人于自然状态下玩儿,于此当中他会自然而然的渐渐放开自己、并把融入大自然的情态刻入骨子里。如此,能真正彻底地改变他,缺点就是恐怕会发展到收拢不住的态势。
中策:改变教育方针,利用他喜欢看动画等的而多让他接触一些抗战时期的漫画或故事,尽量培养他的兴趣、并让其沉浸于其中;另外,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什么的,指派他自己完成、让他独自进行。如此,费时、费力,却是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一方面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立性。
下策:平常多做口头上的鼓励,基于其表现出来的勇敢给予奖励,多让他和其他小朋友一块儿玩。这种方法未必有用、亦或有用也表现的不明显,但保底的效果是不至于让他当前的胆小继续发展下去、渐而出现自闭等的情况。
谢邀,做人首先要自信,记住天生我才必有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慢慢改变自己,外因作用不大,关键靠内因,也就是靠自己来改变自己吧。
看了这个问题,可以想到做父母的一定非常着急!也能看出,你们的关系有些敌对,而你们父母对此不知所措,很无奈。
好的是,现在你重视这个问题了,重视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大的动力和开始。
在我咨询和培训的工作中,这样的例子很常见,尤其是女孩11岁一般进入青春期了,认知和情绪都会和儿童时期不一样。一般来说,父母按照正确的思路和具体方法去做了,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所以,父母要有这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去努力。
首先,父母需要调整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基本上,父母找到我们,一上来都是诉说孩子有多么不听话,多么难管,有很多缺点,无能为力。
从这些信息,我们虽然听到的是父母的抱怨、责备甚至恨铁不成钢,但是更能看出父母希望帮助孩子做好,只有父母是这样真爱孩子的。
但是,父母这么爱孩子,为什么孩子还这样呢?
显然,不是父母爱不爱孩子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爱,会不会以正确的方式养育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的问题。
所以,这里是想说,孩子表现出一些问题,父母也是爱孩子为孩子好的,但是问题并不全是孩子的,越小的孩子,其问题根源主要还是在家庭、在父母等直接抚养人。不要只是一味要求孩子改,而是要想办法从根上系统地解决。
只有根上提供了足够的营养,传递到了枝叶那里,作为枝叶的孩子,才会吸收到,自然会变得更有生机。否则,只把营养浇在枝叶上,是没有用的。
再思考孩子这样可能的原因。比如,孩子天生有一些什么特点;
从小孩子是和谁长大的;
家庭中的成人一般是以什么方式沟通交流的;
照顾最多的人一般是以怎样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语气神态如何;
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大的困难;
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或者父母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你了解青春期吗,孩子有没有青春期的表现,家长或老师有没有用适合青春期孩子的方式去对待......
在你回顾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孩子这样“脾气”是怎样来的,自己有没有想到什么办法去引导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改善我们知道,真正感受到爱的孩子,他们都会有良好的动机,他们会发自内心的希望自己做一个“好孩子”,行为上他们也会要求自己向好。
因为,无论什么特点的孩子,他都是希望获得价值感,希望获得别人的喜爱和认可。
这些真心的喜爱和认可,首先应该是来自父母的。如果他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他就会看到自己是有用的,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会希望通过做得更好来得到更多的认可。而这个“做得更好”的过程,也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些每个人都追求的。
通过这个过程,孩子摸索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发展,也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
但是,如果孩子生长环境中,总是被看到自己这也不好那也做不好,她就难有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也是获得一种价值感的方式),他们就会通过另一种方式——当你批评、指责、打骂我的时候,我就回击。就像一个刺猬一样,我要用我的刺来保护我的内在不受伤害。
这个逻辑家长是要明白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要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也就是,孩子脾气不好、和老师吼等行为背后,她的需要是什么,作为父母的你看到了吗?
建议:1、和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理解孩子。不要指责孩子,不要和孩子敌对,而是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
2、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
3、倾听孩子,多倾听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4、重新建立联结之后,再谈具体的问题,和孩子尊重地、平等地讨论解决方案。
这里父母调整自己的角色、观念和习惯性的处事方式,以及能不能理解孩子,是关键。
具体怎么做的方法有很多,根据亲子互动的进展,有针对性、阶段性地使用和实施会更有效。用心和愿意努力的家长,自己可以去摸索出适合自己亲子互动的方法。
以上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End—
“有料家庭教育”,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
两孩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培训师;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硕士,从金融业转行家庭教育,服务多所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2000+孩子与家庭。
希望用我的专业、经验和真诚,给您、孩子或家庭带来成长。
养育、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困惑,欢迎咨询!
如果你们家的宝宝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不必惊慌。宝宝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正处于一个猛长期。
什么是猛长期?
人的医生,发育变化最快的时期,就是婴儿时期。宝宝出生一年后,体重可以增加到原来的三倍。而且,宝宝的发育也不是平稳的,会有不连续性的、周期性的、或者是跳跃式的增长。这就是宝宝的猛长期。
猛长期都发生在那些时间段里呢?
宝宝出生后的一年内,是变化最快的时期,因此在这一年里,宝宝会经历很多个猛长期。虽然猛长期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但是通常来讲,会集中发生在以下几个阶段:
1、宝宝出生后7-10天;
2、宝宝出生后第2-3周;
3、宝宝出生后第4-6周;
4、宝宝出生第3个月;
5、宝宝出生第4个月;
6、宝宝出生第6个月;
7、宝宝出生第9个月。
一岁以后的宝宝也会出现猛长期,通常2-7天是一个周期。有一些宝宝的表现比较典型有规律,而也有一些宝宝的表现不明显。
那么,那些处于猛长期的宝宝们都有什么表现呢?
1、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胃口大开,食欲增强;
2、不愿意自己一个人躺着,放下就哭,黏人的一直要抱抱;
3、脾气变大,比平时更加爱哭闹,时常情绪烦躁;
4、睡眠不好,白天睡得少,晚上吃奶次数增多;
5、睡眠增多,这与第4条不冲突,因为宝宝睡眠不好,因此在第二天会有嗜睡的情况。
由于宝宝处于猛长期时,时常会情绪暴躁不安,妈妈们就会很焦虑,觉得是不是宝宝哪里不舒服,时常觉得手忙脚乱的,还哄不好宝宝。
因此,妈妈们如何应对宝宝的猛长期,才是正确的做法呢?
1、要按照宝宝的需求量来哺乳,而不再是停在某一标准上;
2、时常的抱起宝宝,安抚他的情绪;
3、妈妈们要保持自己营养充足,这样才能让宝宝吃的营养充足;
4、不要过度纠结宝宝是否睡反觉,要让他睡够,睡好才有助于他的生长发育;
5、妈妈们要更加有耐心,要理解宝宝,只要宝宝并不是有意这样的。
在宝宝度过这些猛长期之后,就会重新变成一个“小天使”啦。妈妈们切莫太着急,一定要耐心的陪宝宝成长。如果妈妈们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也可以分享出来,帮助更多的妈妈,更顺利的度过宝宝的猛长期。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