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11 19:16:53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像你这种情况,你父母不同意实属正常,我相信如果有一百对父母,估计九十九对都不会同意。
我还相信,如果以后你结婚了,如果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遇到像你这样的事情,你也不会同意的。
我觉得你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对你的关爱缺失了一些,而你在内心深处又渴望得到这样的一种父爱。而在你二十二岁时,碰到了这样一个男人,一个比你大了十二岁的男人,他对你的关心爱护,使你觉得终于找到了这种缺失的爱。但你却不知道你对她的爱只是那种恋父的一种情结,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因些我建议你还是听从你父母的话,和这个男人分手吧,尽快的脱离这场并非真正爱情的感情。
爱情并不是你认为的那种爱情,做一个孩子的后妈也并不是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分手才是你最好的选择。
我是安然8201314,感谢您的阅读。
不是病,这种人自私,目中无人,狂安自大,自以为了不起,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遇到任何事从不与人商量,自作主张,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这种人很难交到朋友,也没人和他相处
因为人习惯了用眼睛??看(⊙o⊙)到的来判定事物,不习惯用耳朵??听到的来判定事情。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一条道跑到黑,都没有关系,但是还有一些人,碍于面子,自尊,装了南墙也不回头,那就让他多撞几次喽!
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出现叛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叛逆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主张,是对限制与束缚的反抗。父母需要更多的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引导孩子渡过这一特殊的时期,以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幼童时期的叛逆幼儿时期的叛逆,常常出现在秩序敏感期,2-4岁是宝宝的秩序敏感期,孩子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一些事情,比如孩子希望自己来拿玩具,如果父母帮忙拿了,他会要求放回去,自己再重新拿。如果父母总是责备或不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孩子内心会焦虑烦躁,表现出叛逆行为。这时,父母要给孩子自己尝试的机会,尊重孩子这一特殊时期,会使孩子更加自信、更有主见。
有时儿童的叛逆,是因为孩子经历了某些事或受到外界影响,这时父母要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和诉求,帮助孩子渡过心理适应期。
青少年时期的叛逆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心理发生的各种变化,孩子内心伴随着成长的烦恼,加上自我意识的增强,容易出现叛逆。
特别是在孩子小时候,父母陪伴较少,没有尽早引导教育的情况下,到了孩子青春期,父母才发现孩子叛逆,再沟通教育更加困难。龙应台说过“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对父母依赖信任,对孩子的教育容易,到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期限就快到了,再教育就很难了。这时候,父母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针对孩子的叛逆,父母过于的唠叨或打骂,只会适得其反,应当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多做正面引导,少做负面强化
少指责不正确的行为,而是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并加以鼓励,多做正面引导,少做负面强化,更有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比如父母总是指责抱怨孩子“不听话“,就是对这一行为进行了强化,孩子也会在内心默许自己就是不听话。
二、制定规则,奖惩有度,严格执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原则性的问题,需要定下规则,有奖有罚,并且要严格执行。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定下制度,然后执行。相比较总是家长不停的唠叨提醒,效果要好很多。
三、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不要限制太多
叛逆多源于对限制和束缚的反抗,父母不要事事包办,给孩子一些自己做决定的机会,比如对于个人的兴趣爱好、个人行为、不会影响到他人的情况下,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决定
四、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情感交流
父母尽量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特别是孩子小时候,更容易建立起信任感,最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无话不谈,成为知心朋友。如果已经错过了孩子小时候的黄金教育期,那么,从现在开始弥补,给孩子多些理解和陪伴。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感染孩子。
五、父母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有的父母说,孩子喜欢玩手机、看电视,不爱学习,如果父母自己在孩子面前不是玩手机就是看电视,甚至有的在家里打麻将,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这种情况孩子叛逆、不听话,是因为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打骂孩子是没有效果的,最好的方法是以身作则,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行为。最好的教育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
做事有主见和一意孤行是两个概念。
做事有主见的人。听到规劝能把风险考虑在内。尽管对你的规劝有所闻,有所不闻。都是因为对所做之事充满信心。喜欢用现实来证明自己的对错。
一意孤行的人,认定了一件事就会不计后果的去做。哪怕知道后果的严重性。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意象。对他来说,你是局外人,不懂局内之事。所以对你的规劝会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对这一类人很难沟通。很难有统一的认识。劝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听与不听在于他,劝与不劝在于你。只求心安罢了,跟这种人生活在一起,你太较真了的确很累。倒不如做一个难得糊涂的人。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