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10 08:25:01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你好,根据你的描述,你的心里已经不健康了。你需要关注自己的情绪,孩子因为受你的情绪影响,所以他的脾气才会差。所以我认为,问题本身在自己,自己心理健康了,能正确面对自己的情绪了,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
肯定会变。人的性格并非全是天生,是有能动性的,有相当部分是后天养成的。随时间环境的不同而改变的。习惯成自然,习以成性,但仍然会因时间环境的不同,个人经历改变而发生变化。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一切都在变,人的性格也在变。只是变有量变质变之别。女人生过孩子,最少是大的量变,有的甚至感觉是质变,前后性格变得判若两人。
男女恋爱结婚,重心在情爱上。女人生过孩子后,有孩子要照顾,重心就变,其性格也会有所改变,有的改变蛮大的,所以做人要学会与时俱进,不断改变完善自我,适应变化。一些不知变的,不适应变化的,就会矛盾重重,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家庭关系等等都紧张难处起来。这一点应引起重视。
有丈夫埋怨,女人生过孩子后,爱心重心都放在孩子上,性格大变了,卿卿我我变成了婆婆妈妈的唠叨,烦死了,什么都更自以为是自以为主,功劳大大的,可以任意指使人,挟孩子以令丈夫了。别人有没有这现象,而我家的就这样。事实上,哪家的没有些儿相似。人的性格肯定是会变的,女人做妈妈了,变化会更大,就看向那方变化,能不能适应得了。
你说到长大后,已经成年怎么去补救之前的错误,真正应该做的是尽量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刺激和过度的压力。这就好比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没办法去挽回的错误,就应该积极的应对一切去挽回和减少更大的损失。
童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原生家庭,一般意义上指的是一个人从小出生和成长的家庭环境。但是原生家庭并不单单是心理方面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三大领域的重叠问题。
比如你说的从小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孩子,就是受到了明显的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和存在心理学上的一些矛盾冲突,至于医学上,其实在我的专业领域精神医学中,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等常见的耳熟能详的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因素中,都有着类似问题的种子,我们叫做童年负性事件。
在我们的童年总有一些好的,或者不好的,或者非常严重的事件让我们长大成人后仍然记忆犹新,其实可以看成一种“创伤”,以至于很久之后这种影响仍然存在。长大后也许性格上会变得自卑、敏感、玻璃心、内向、抑郁、自闭、不自信,也许不会,但一旦遇到心的创伤或者遭遇打击和压力的时候,就会显露出比普通人高的多的发病率。
如何补救,或者说如何应对“不幸的童年”?也许能够补救但真的很难,而且在遇到真正的创伤或精神压力去验证补救成果之前,我们没办法判断是否真正做出了补救。
我觉得,减少童年负性事件造成的深远影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给他或她幸福的成年生活,这样就会逐渐消弭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人生造成的不利影响。当然,幸福的成年并不完全是别人给的,自己也要做出适时的努力。比如你依靠一根绳子挂在悬崖上,你是等着人一步步拉你上去,还是自己也用力向上攀爬?起码应该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积极的去面对工作,面对社交,面对生活。
学会释放负面情绪也很重要,就好像你题目中提到的“自卑、敏感、玻璃心、内向、抑郁、自闭、不自信”可以说都是负面的体验,当然也是会演化成负面的情绪的。所以学会释放负面情绪,避免负面情绪积压造成精神压力过大的现象。当然,解压的方式有很多,健身、跑步、旅游、美食、发泄屋等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式。
真正挽救你的人一定是你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你也会像其他人一样,拥抱健康的人生。父母自我的心理调适很重要。
昨天晚上也是跟孩子发了一次脾气,孩子很郁闷,好在我很快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耐心,向孩子道了歉,抱着哄了哄孩子,孩子上床睡觉的时候已经释然了很多。
早上起来又去哄了一下,再次表达了我的歉意,孩子现在看起来已经没有什么情绪问题了。
迄今为止,算上寒假,跟孩子朝夕相处的时间已经有接近2个月,这两个月中,作为家长承担了太多角色:教师、妈妈,监督者,后勤保障,学校和家庭之间联络人沟通者等等涉及生活和学习的都要介入,说不累是假的。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确容易失去耐心,有时候就会控制不住自己责骂孩子。但责骂过后常常会很内疚。
我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呢?总体来说,是比较乖巧懂事的孩子,虽然在学习上有时候也会有小淘气,小偷懒,不上心,但大体孩子是属于比较省心和自律的孩子,自尊心也比较强。有时候遇到父母责骂,基本也不会顶嘴,即便有委屈也是自己默默承受。
基于孩子的这个特点,我们作为家长在平时只能尽量调整自己的状态,不对孩子发火。
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发了火,那么,尽快调整自己状态跟孩子道歉也是必须的,总之,一个原则是不让孩子伤心生气超过1个小时。
我经常这样劝说自己,想想孩子们也特别不容易,每天的作业堆成小山,基本全年无休,负载着父母太多的期望,他们的压力不比我们少多少,他们过于稚嫩的肩头还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这个时候,我们家长更应该作为战友而不是“损友”的角色给予孩子们身心层面的全方位支撑。
另外,细究一下,其实我们跟孩子朝夕相处的时间满打满算最多不超过18年,孩子上大学后的人生是他自己的,孩子终将跟我们愈行愈远。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妨把跟孩子相处的这段时间看成上天的一种恩赐岂不更好?
这次湖北疫情事件,让我思考也颇多,一个天灾人祸,瞬间就可以把一个幸福的家庭从天堂打入地狱。看到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身边人,珍惜当下的岁月静好、平安健康呢?
一句话,父母拥有一点阿Q精神很重要,不要轻易拿别的孩子的长处跟自己孩子的短处比,重心要放在自己孩子身上,发掘自己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另外,大人的自省意识也很重要。
以上,供参考。
感谢这位家长的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比较有共性的,我能感受到家长对孩子情绪的关注。从问题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情绪比较急躁,容易发脾气,大人给他讲道理也不听。我来分析一下原因,先要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首先,孩子的身高可能已经跟大人差不多高了,不需要像小时候那样仰望父母,孩子的独立意识会变得比较强,自己也可以独立的处理一些问题了,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有些事情还是需要家长帮忙的。
第二,他处于青春期的前期,孩子的生理发生了变化,他的情绪也会莫名其妙的烦躁,有时情绪不受自己的控制,莫名的心情不好,但是自己也说不上来原因。这个就是青春期孩子的一个心理特征,家长知道了这个心理特征后,就要理解并且接纳孩子的变化,有了信任之后,当他遇到了问题的时候,会愿意的给家长讲出来,同时家长要改变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比如对孩子少一些唠叨,多一些认真的倾听,过程中可以点头示意或者复合,要认真的倾听他的想法,给予孩子支持,这样他才会更加的信任家长。
另外,家长跟孩子说话时不要带有个人的观点和想法,当交流的过程中他有问题问“怎么办”的时候,再给他一些建议,如果没有,那就听着就好。问题中说到孩子不听道理,建议家长可以尝试给孩子写一个小纸条,放在他能看到的地方,或者给孩子发微信语音,用这样的方式去跟孩子沟通,这是因为要让孩子了解父母是关心他、爱他的。
总之,家长要做到的就是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态,尝试改变跟孩子的沟通方式,然后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还可以利用周末或者假期的时间,鼓励孩子多出去运动,比如打球、跑步等等,结合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我相信通过家长的努力,孩子肯定会有所变化的,谢谢。
马秀老师:长颈鹿幼儿园园长,儿童心理行为咨询师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