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7 18:42:48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100
收藏分享转发到头条复制链接微信微信扫码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举报豆妈小蔷
2019年02月28日
关注我家宝宝今年也四岁了,偶尔发脾气也会假哭和打人。
但是我觉得是一个过程,没必要担心,只是在他发脾气打人的时候,我会蹲下来问他为什么要这样,这个时候他肯定会各种委屈的告诉我各种理由。等他诉说完后就抱他到一边冷静再跟他苦口婆心讲道理。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听得懂大人说的任何话了,也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当然在他有一次淘气不听话的时候,当时本就心情不佳的我也失控了…
那次他正在喝酸奶,不记得当时具体什么情况就和他姥姥吵起架来,吵架我并没阻止,因为平时觉得小孩子和大人吵吵架还能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呢。但后来他却骂脏话了,当时我火冒三丈,一巴掌就把他拿在手上的酸奶给呼到墙上去呵斥他。孩子当时吓坏了,瞪大个眼睛望着我。之后我就不理他,上楼洗漱打算睡觉,他就在卫生间门口战战兢兢的说“妈妈,我错了,可以抱抱我吗?”。虽然心里早就不怪他了,但我还是不理他。他就在门口一直站到我弄结束,我洗漱的时间偏长,期间我余光看着他貌似眼皮在打架了。我说快进来洗脸睡觉,他这个时候立马精神起来,堆着一脸讨好的笑意说“妈妈,可以给我讲个故事吗?”我说“今天就不讲了,因为要惩罚你今天犯的错”。
等把他抱上床他睡着后,我躺在他身边,心里突然很后悔当时的冲动。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让他接触了各种环境,自然会沾染各种不好的东西,所以不能要求他做到完美,更不能立马强逼着甚至怒骂他改正掉错误。
我想任何第一次做父母的同龄人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我们接受的教育叫我们对待孩子不能太凶了要注意素质要温柔,一方面又受上一辈人的理念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总之,要中西结合吧。平时该科学教育就科学教育,屡教不改该有惩罚的还是要有的。但一定要自己保持理智,这是关键!
所以在育儿路上年轻的我们是一路实践一路摸索。
好了,就写到这里。
我是豆妈小蔷,一枚80末4岁的宝妈。陪伴孩子成长,共享欢乐时光。欢迎大家吐槽、评论、互动,让我们一起探索育儿路上的奥秘吧!
文章引言:会教育的父母很轻松,不会教育的每天很遭罪,父母感慨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问题都出自本身。父母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从小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好沟通引导,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其实不难!
非常乐意回答你的问题。孩子啥也不爱学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唯一喜欢的就是和其他孩子玩耍,父母急在心里,却不知该怎么办?
一、我想用“三个恭喜”告诉你,你有一个健康的孩子首先,恭喜你,你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好动是男孩子的本性,从你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其次,恭喜你,你有一个开朗,会与人打交道的孩子。能与小朋友一起开心玩耍,证明孩子的智力很健康,可能还挺聪明。
第三,再次恭喜你,你的孩子喜欢乱翻东西,证明孩子具有探索精神,是一个智力,身体发育,身心健康的男孩子。
二、父母对子女的最大忧虑来源于自我认知水平的差异你的孩子一切都很正常,只是你有忧虑,忧虑的主要来源是对比心理。看到其他孩子都有一技之长,会背诵古诗,会唱歌,会跳舞,一般父母都会觉得自家的孩子太平常了。
我想告诉你的是,大多数的天才儿童都是与众不同的,而且只有少数家长能察觉到孩子的不一样,进而挖掘出孩子的潜能,让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当你很困惑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属于这少数的家长,还是属于大多数家长的类型:“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差”。
三、学习看到孩子的优点是所有初为人父母的必修课每个孩子自呱呱落地以来,都是一张白纸。想在这张白纸上添加多少染料,是绘就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图案,还是只添加寥寥几笔的黑白画,全靠父母的培养和孩子的悟性,而孩子的悟性主要来源于家庭最亲近人群地正确引导,显然父母是最佳角色。
俗话说:“三岁看老”。对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启智,尤为重要。父母不应该错过最佳的启智期,三岁内的孩子一切都是未知数,这个阶段最能建立起孩子的根基。
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我们不能被孩子的粗浅表现蒙蔽了眼睛,看到孩子好动就认为孩子缺乏自制力;看到孩子学习不专心,不爱看书就认为孩子不爱学习;看到孩子用木棍敲书桌就认为孩子是调皮,捣蛋鬼……
父母对子女越早定性对子女的发展越是不利。或许你可以换个角度想:孩子好动是因为身体在发育;孩子学习不专心是因为有其他更好的东西在吸引;孩子用木棍在敲书桌是因为他发觉打击能产生不同声响……
只要你善于观察,你就会不断看到孩子的各种优点,当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你的孩子,你就能发觉孩子的优点在哪?知道孩子的优点后就会停止那无端的猜测,而诋毁孩子的教育就不会发生。
四、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父母身体力行,沟通引导为主,批评教育为次家里有捣蛋的孩子,首责在于父母。当发现孩子有捣蛋的行为后,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是立即制止,大声呵斥,批评,甚至是打骂,这是人之常情,但却不是最佳做法。
捣蛋行为是婴幼儿探索世界的途径,他不知对错,你的大声呵斥,破坏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孩子的自卫心理此时在告诉他,这件事最好不要做,要不就会受批评,但他会选择当你不在时再进行捣蛋,其结果是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正确的做法是沟通—引导—再沟通—再引导。
例如:孩子用木棍敲打书桌,明知此行为不正确,但请提醒自己要克制,不要立即把木棍抢走,然后大声呵斥孩子,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此行为是错误的。
我们可以用书桌拟人的方法和孩子沟通:“你敲打书桌弟弟,你看它这凹一块那凹一块,它说它好疼啊,请你不要再让它伤心了好吗?”然后引导孩子安抚一下书桌,再告诉孩子“书桌弟弟原谅你了。”这个方法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孩子的情商,还让孩子意识到了问题,大人可以不发脾气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办法。
婴幼儿正处在探索阶段,他仍然会再犯同类问题,这时需要父母耐心,一次地沟通不行,就两次。通过不断强化孩子的行为,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如果孩子敲打书桌,通过沟通发觉是因为喜欢这种音乐节奏,那么我们就买来其他的打击乐器以此引导他喜欢上音乐。孩子的其他行为以此类推,只要细心观察,我们总能在生活中挖掘出孩子的闪光点。
当你抓住了孩子的优点后,只要不断地强化,孩子的优点就会被无限放大。这也将成为一个引子,引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优点,孩子有了自身这些优点后,至于之前说的唱歌跳舞读书写字等等,那都是只要想学就一通百通的事,哪来的烦恼?
我是@锐谈教育育人先育己,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是你我的共同目标。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请联系删除。
孩子们相互打闹是这个年龄的特征,如果老是受到同一个学生的欺负,可以通过老师或者家长协调一下,协调不能起到作用,不妨鼓励孩子与对方打一架,一味地忍让只会让孩子变得懦弱。
孩子受到不是同一个孩子的欺负,父母还可以这样处理:
一、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当孩子受到伤害时,父母首先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可以用力推开对方,情况紧急时要跑开,必要时要寻求老师的保护。
二、多让孩子看英雄类的故事书
当孩子受到欺负时,主要是孩子不够自信,所以父母可以用给孩子买一些英雄类的故事书,让孩子模仿他的偶像,这样孩子在受到欺负时,就会觉得自己很强大。
三、和好朋友一起抵抗
当孩子受到欺负时,可以联合自己的好朋友,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利益。
我是侯妈,多平台签约作者,欢迎你能关注我,每天给大家分享教育内容,培养优秀孩子。
662
收藏分享转发到头条复制链接微信微信扫码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举报元宝爸爸聊育儿
2019年12月01日·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
关注孩子不敢去幼儿园,这是现象,家长要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
孩子是不是在幼儿园没有朋友?幼儿园是个大群体,如果孩子在群体中被孤立,则自然会产生逃避和抵触的心理。
这个答案家长可以通过与老师的沟通和自己的观察来了解。如果孩子在幼儿园经常一个人呆在角落、经常怯怯的看着其他小朋友玩、经常一个人玩玩具……就基本可以说明孩子的交际面是没有打开的。
家长可以问问孩子班上其他小朋友的名字,看他是不是都知道。
如果他能说的上来,说明他心里是愿意交朋友的,他有留心。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多帮孩子创造交友的环境和机会:主动请其他小朋友到家里玩、几个家庭一起约着出去玩……。
如果孩子不能说出来大多同学的名字,那么可能孩子心理上就有交际障碍和恐惧,家长就要更加注意引导和沟通。家长可以通过适合的图书、画册形象、生动的向孩子讲明什么是友爱互助什么是分享合作。家长可以针对孩子可嫩遇到的交往问题向孩子提问:“两个小朋友如果只有一个玩具怎么办?”……让孩子自己主动找到办法,自己总结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家长要鼓励孩子能在班上多展现自我,让他能得到更多小朋友的掌声和关注,帮助他获得更多的自信。还应及时跟班级老师沟通,要老师重点关注孩子,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融入集体之中。老师可以多安排一些情景式的交友游戏,和相关话题的讨论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孩子是不是不适应规则进入幼儿园,孩子会开始接受一些规则和约束,有些在家自由自在惯了的孩子就可能表现出不适应,而不愿意去幼儿园。我家小小第一天上幼儿园就被老师要求“食不言、寝不语”,这可把我家那个话唠的小嘴巴给憋坏了。做为家长要理解并支持老师立下的规矩和要求,并积极引导孩子去适应、接受、遵守,并且应该在家里同步执行。
孩子有没有在幼儿园被不合理对待现在也频繁曝出幼儿园老师虐待孩子的事件,家长还是有必要引起警惕的。对孩子的情绪反常表现,要鼓励孩子说出原因、讲出想法。发现问题要及时收集证据和理性维权。最重要的,要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尽快帮助孩子走出阴霾。
学习,就是习惯,就是培养好的习惯。
鉴于你孩子的情况,我建议从反思家庭教育环境、家长习惯以及对孩子的影响开始,全家一起努力,以“责任”促习惯,以坚持养习惯,以交流监督习惯。
至于字的教学,最好争取老师的帮助,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去做。
作为家长,焦虑不要写在脸上,当孩子需要你时,需要你的理解时,不要责怪、不要走开。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