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5 19:00:32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感觉到你很焦急,急着去改变孩子,可是他的不吃饭不听话爱打架不是一日促成的,当然也不能一下子改掉,要慢慢引导。说下我真实的看法“孩子为什么要听话,听谁的话,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可是谁都有犯错的时候,谁能保证你说的话就是对的,就一定要孩子听从。还有为什么不能打架?别人欺负我了,我只能默默忍受?爱生气?这个真的是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好好的就生气了?请题主好好想想孩子需要什么?不要总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的”。捂着心脏,给你推荐几本书!
第一本
这本书我看好几遍,真的很好。有时候孩子的“不听话”都是合理的,最重要的是大人自己的心要放宽,要去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做。我家大宝惹我生气时,我就想她如果已经是个二十多岁的大人,是个有了自己思考能力的大人,我还会因为她不听我的话而生气吗?这是里面的一页目录,相信会有你想了解的问题。
第二本推荐的是一个系列
这是尹建莉老师的书,我很钦佩她把女儿教的那么好!
这是第一本书上的第一篇文章。关于打针真的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对孩子“厚道”一些,不要再说“打针不疼”之类的,骗过这次下次就更难了。
教育孩子是门需要用心学习的学问,如果你不想学习,只想得到怎样解决“不吃饭不听话爱打架”的孩子,抱歉,真的没有灵丹妙药!
有教无类,教师耐心点,谆谆教诲,他会慢慢适应学校生活。我闺女性恪也孤僻,平时都不敢说她。
刚上幼儿园小班第一天,接她回来的时候,发现脸上有两条抓痕,问她她也不回答,我也没挂在心上。谁知第二天放学去接她,老师说她差点把同学的手指咬断,老师费了好大劲才拉开,当时那男孩痛得脸都是黑的,哭个不停,老师问我闺女她不回答。我问她为什么要咬人,她说:他抓我脸!
那男孩的奶奶也过来接他,才知道原来他总喜欢抓别人的脸。但自从我闺女咬了他这次之后,老师说他再也不敢用手抓别的同学的脸了。
小孩哪有不顽皮的?老师耐心点教
,让他慢慢适应学校生活,和同学友好相处,这才是为师之道。(下图为我女儿。)
小孩子不能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确实是很让家长担心的。所谓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爸爸妈妈在孩子的敏感期,客观理性地看待孩子的天性,对娃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正当时。
就像《妈妈是超人》中的一个情境——音乐课上,第一个女孩开朗大方地进行了家庭自我介绍。贾静雯的女儿咘咘却害怕上台,妈妈再三鼓励,孩子也不愿去唱新学的自我介绍歌。
在这种时候,家长通常会因为孩子不主动、不大方、不合群而感觉到焦虑甚至丢人。但贾静雯没有强求,在第四次尝试时放弃了自我介绍歌,选了一首咘咘非常熟悉的歌,将孩子轻轻搂在怀里唱了起来。而咘咘也终于开口和妈妈一起唱了起来。
对此,贾静雯说:"咘咘不是一个外向求表现的孩子,她是观察型的孩子,需要鼓励,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她就不愿意去做,我不能强迫她,那样会破坏她的好奇心和动力。"
客观看待每个孩子的先天气质贾静雯说的观察型宝宝(害羞型),就是性格敏感细腻、对外界的环境变化感觉敏锐、观察细致,也许在家里叽叽喳喳,但在外面对陌生人很警惕,行动却比较谨慎,不愿意做没有准备好的事情,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求。
因此,对于观察型的孩子,自然不会主动的去和陌生的小朋友玩。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热情大方、人情练达。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成为社交达人。一个喜欢低调行事的孩子,在他觉得熟悉、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中,也会逐渐打开,交到好友。而且一个热情型宝贝的妈妈,可能在皮小子鸡飞狗跳地闯祸时,很羡慕观察型孩子的方法得当与聪慧乖巧呢。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天使,有自己的个性,每种个性也有自身的优缺点。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个性也会不断地变化与发展。需要我们家长掌握基本的规律,并推动孩子们的成长。
比如,儿科专家和心理学家通过对近千名婴儿做出跟踪调查,从睡眠、饮食、运动能力、对陌生人或事物的反应力、适应能力、情绪的积极与消极等诸多方面做出评估,发现宝宝性格大致可以分为害羞型、温和型、热情型、探索型(分别对应传统性格类型的抑郁质、粘液质、多血质、胆汁质)。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去具体了解一下。用适合的方法进行引导孩子所以,对于观察型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太咄咄逼人,给孩子贴上胆小、不合群、甚至没出息的标签,那样会加重孩子的畏难心理,造成孩子的不自信。相反,父母应该与她一起观察她周围的事,而不是强迫她进入环境。这样文静乖巧的孩子,也会有很多人喜爱和羡慕呢!
我们举几个生活中,“观察型宝宝”经常遇见的例子:
1、当孩子开始到楼下晒太阳、学会走路,去游乐场……与其他孩子开始有各玩各的社交,一开始可能会出现“我的孩子,都不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去游乐场也只是粘着家长,在旁边看这别的孩子玩。
”其实,孩子只是出于陌生的环境感到很不适,在进行观察和判断,当他确认自己掌握了,觉得自身安全了,就会参与其中了。这需要爸爸妈妈多带他到这样的环境,用更多的接纳,去耐心的陪伴,孩子也会逐步的适应和放开自己。
2、当孩子开始上幼儿园,和小朋友有了越来越多的互动。有的家长会忧虑:“我家孩子,不跟别的小朋友拉手,别的小朋友拉他的手,他就推或者躲。”其实,孩子可能是不习惯和陌生人肢体接触,或者对自己身体的界限有清晰的认识。当别人没有被允许就触碰他的时候,他会觉得不高兴,他只是在维护自己,而非表达不友好。
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关注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培养,孩子可能不太懂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发起社交,如何和其他小朋友日常交流,他需要更多的观察机会,需要你和幼儿园老师的帮助。
对此,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标准清晰,可操作性强,家校同时适用,以“愿意与人交往”为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展程度不同:
3、更多的焦虑,可能出现在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孩子主见越来越大,出现了人际关系的冲突时。很多家长会忧虑:“我家孩子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了/打架了……”对此,要和班级老师、其他的家长和小朋友进行更多的交流:
总之,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烟火。不跟其他小朋友玩,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
可以通过寻求老师和班级“热情型”宝宝多多沟通,在团体互动性游戏中,增加“观察型”宝宝的参与度;
可以通过阅读绘本、故事,和孩子一起谈一谈什么样的行为受欢迎;
可以通过肯定他主动的尝试加入同伴游戏的行为,分享玩具、图书的举动,即时肯定,让孩子感到高兴和满足;
可以通过对于争抢玩具、打架等不友好行为的探讨,比如“如果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
在每天的育儿路上,我们都会有太多的感想、困惑和骄傲。希望有缘一路同行,欢迎点赞与关注我@会心育儿成长——左手自由右手萌娃的80后讲师,北大硕士,开启会心育儿之旅。
谢谢邀请,对于孩子看来,“打人”并不是真正的打人,也许只是情绪发泄的一种表现,是一个动作,也有可能是模仿大人。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打人的动作,或者是看电视镜头有打架的画面,不管是真打还是假打,因为孩子无法识别,是很容易模仿的。又比如是在外面玩耍时看到别的小孩伸手打人。这时候我们的家长应该从旁加以引导,教育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应该怎样处理呢?
第一时间予以制止,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种攻击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
第二,家长要引导孩子主动向被打的孩子道歉,这样也能让孩子练习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可以让两个小朋友牵牵手来表示歉意或者谅解。
慢慢引导几次后,就会有改善的。孩子的世界简单、纯洁,我们家长做到言传身教比什么都重要。
我不是医生,但我有个孩子就是这个问题,现在8岁了,脾胃差以前给我带来了很多麻烦,我对此深有感触,所以对这个问题有些发言权。
总听人,孩子很多问题都源于脾胃差。比如,我家孩子过敏性体质、头发稀疏、发黄、脸色不红润、偏食、易怒......其实我本身对此是将信将疑的,怎么可能什么都和脾扯上关系,但中医院的医生也这么说,我们也无计可施。
针对孩子的问题,我们试过很多办法:(1)推拿按摩——我们自学,并给孩子按摩了一年半多,小的时候每晚要按3000次,我们夫妻两一起按。小的时候确实管用,有预防作用。但大些用处就不大了。
(2)针灸——用处不大,我们弄过十几次就不弄了。
(3)喝中药——可能是医生不好,吃的多了消化反而不好了。这个吃了三个假期。
(4)艾灸——在家里或在医院里做。个人感觉和推拿按摩的作用相当。这个断断续续的做,有两年多时间。
个人感觉小的时候(不超过六岁)用推拿按摩、艾灸用处较大,大些就差些了。
最好的办法其实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办法就是食疗和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锻炼。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前面的付出一定在后面有回报,我孩子现在要好很多,以前这不敢吃那不能吃,现在没有任何限制了,只是饮料还是少喝。
最后要提醒一句的是,这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也是我个例的总结,并不具普遍意义。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