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岁小孩的性格(十一岁孩子的性格)

admin时间:2024-01-25 08:33:38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家里有一个能力很强,但性格很强势的孩子,该如何教育?

男孩还是女孩?如果是男孩,那么他的父亲或与他一起生活的爷爷(外公)一定很能干也很强势,大男子主义者为多,孩子不可能自己莫名其妙的强势的,能力也一样,必定有人言传身教的。如果是女孩子,那么她的母亲或与她一起生活的祖母(外祖母)也一定强势,比较彪悍的那一类。

所以,要说如何教育?解铃还须系铃人,大人自己多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一个好的样板,孩子必定会有所改变的。是父亲就要多关爱自己的妻子,在家里不要自己说了算,要民主,对孩子要以理服人而不是靠家长的威严,更不能训斥、打骂。是母亲则要多听听丈夫的意见和建议,不要在家一手遮天,要尊重孩子、尊重配偶。

孩子是一张白纸,复印下来的大多是家长的影子。

十一二岁的男孩,脾气见长,怎么管教?

家里的孩子正好处于12岁的当口,11-12岁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确变化很大。在此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教育经验和体会。

首先说一下孩子的情况:男孩,从小很乖巧懂事,初中之前,对于父母的话,父母提出的学习计划基本言听计从的那种。当然,有时候也会淘气,但是父母基本不需要体罚,只需要口头批评就能保证惩戒效果。

到12岁左右,孩子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父母权威度极大削弱,孩子对父母的话不再那么言听计从。孩子的“自我意识”萌发,凡事逐渐有自己的主张和坚持,也开始拥有自己的小世界(比如隐私意识)。孩子对世界的探索逐渐从内到外,家庭外的世界,包括好朋友、同学、老师、明星等成为他更重要的成长参照物。逆反心理加重,脾气见长,尤其体现在对父母的态度和行为上:不愿意再和父母谈心交流,“硬怼”父母的现象日益频繁,对来自父母的批评和指责容忍度越来越差……

发现了孩子这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后,我有意识地调整了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与行。我自我感觉到的自己的一个鲜明的转变是:从打击式教育向赞美鼓励式教育的转化。11-12岁,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的初步养成期,父母的否定式教育对于孩子脆弱的自尊心而言是摧毁性的力量,也容易激发逆反心理加重的孩子的激烈抗拒。所以,这个时期,父母应该从硬性“管教”向柔性“引导和鼓励”的教育方式转变,比如多赞美一下孩子的优点,鼓励并引导孩子一点点放大他身上的正向力量。这个阶段父母尤其要减少粗暴简单的体罚教育模式,因为暴力惩罚可能会催生出一个暴力型孩子。父母跟孩子的沟通方式也需要做出改变,比如在矛盾最大的学习问题上,父母需要有意识地从“你怎么……你应该……”的一个责任转嫁者的思维向着“为什么会这样?以后应该如何避免?”跟孩子一起面对问题的反思者思维转化。在事关孩子的一些日常生活学习问题上,父母需要降低姿态,以一种跟孩子平等身份的聆听者来介入,而且,不要轻易否定打击孩子一些貌似幼稚的想法和决定,比如11-12岁孩子们的交友和情感问题都是敏感区。

当然,在赞美鼓励式、柔性教育的背后,父母需要为孩子树立“红线”意识:哪些红线孩子是坚决不能碰的,一旦触碰,孩子需要面对的来自父母的惩戒是不容置疑的。在这里需要额外添加一句,手机问题。发现身边很多家长都因为手机问题跟孩子吵过架。我是坚决反对在孩子上大学之前给孩子配备手机的,因为这个阶段你不可能对孩子的自制力和自律能力寄予过高期望。还有游戏问题,我的一个原则是可以玩,但必须有一个界限,比如只能在周六或周日或假期的时候有限度玩,其他时间没商量。

总之,我的一个经验:爱、耐心、正向鼓励、聆听、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这个阶段父母所应关注的关键词。

最后想说一句:我们都曾经是不懂事的孩子,直到我们成为父母。我们当下所面对的孩子,也许就是曾经的我们自己。成长是一种过程,以曾经的我们作为镜子,来观照我们的孩子,也许便会释然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做父母的确是一种人生的修行。

以上,供参考。

11岁小孩子老是爱发脾气怎么办,又爱玩手机?

这个问题,要看先决条件。是自己印小孩,还是儿女的小孩,这点很重要。是自己的孩子,发现这苗头,首先检讨自己,是不是自己就是手机控,如果是,和孩子一道改掉这坏毛病。静下心,观察孩子这杯习惯,受谁影响,对症下药!如果是帮助带(孙辈),则及时反馈给孩子的家长,让他(她)们一道纠正孩子的坏的习惯,不然,往后,有你受的……

造成一个人性格软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这位楼主你好,我是老岳,很高兴对此话题讲一讲个人观点供参考。

人们在平时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性格明显懦弱的人,性格懦弱的人有很多缺点,比如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不够勇敢,这会严重影响个人的事业发展,还会影响个人感情,另外还有诸多方面的危害,所以不管任何人,都要及时通过一些方法改变自己的懦弱性格,那么造成人出现懦弱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造成软弱的性格主要原因是什么?

任何一种性格的形成,基本上都是来自遗传和教养,遗传是先天的,是父母性格的传承,属于不可逆的部分。而教养属于后天养成,从婴幼儿起所处的养育环境和父母的态度,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至关重要。

根据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人的性格形成主要在1-3岁,这期间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性格形成,3-6岁是性格扩展期,这一时期的教养为性格修整提供了时机。

所以,懦弱的性格除了部分先天遗传以外,大部分都起因为童年养育造成的。懦弱源自于不被接纳的养育环境。倘若一个孩子从小不被父母接纳,经常被斥责而不是鼓励,被否定而不是被认可,被忽视而不是被关注...那么,这个孩子就会胆怯,他对于外界的反应是收缩的,害怕的,自怀疑的,而胆怯是怯懦的基础。

一个胆怯的孩子,如果他的父母双方或者一方是强势的,暴躁易怒的,或者控制型的,那么孩子就会从胆怯的反应发展成为怯懦的性格,性格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不容易改变。

所以,怯懦的性格一般源自于小部分遗传,而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后天的教养,当一个孩子长期处于不被鼓励不被认可的环境时,他对外探索的勇气就会丧失,每时每刻都在察言观色,小心提防被责罚,这导致他害怕被关注,自封闭、自否定。

软弱的性格最大的问题在于“投射性认同”,即他们自己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和被尊重的,这导致他们极其自卑,对于外界的压力不敢反抗,常常处于自压抑的痛苦之中。那么总的来说,懦弱的性格是怎么产生的呢?

1、什么事都要求孩子要按大人的标准和想法来做,过于强势。其实,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在半岁左右的时候,就有认识世界的能力,特别是在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很容易,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个时候家长,主要就是起到引导陪同的作用,具体的体会历程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经历领悟,如果只按照大人的标准,而不让他自己去做,不用他自己去想小孩,就很容易导致自己,变得懦弱,没有主见。

2、经常性的得到否定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否定,那么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差,非常容易自卑,自卑的人有多旺,容易变得懦弱。如果孩子有什么做得令不满意的,可以换一种方式跟他说。对小孩子来说,身边人的肯定很重要,即使他真的错了,也要希望,陪她,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否定和指责,拉开彼此之间的差距。

3、孩子没有自己的隐私,觉得养他就有权利知道干涉他的一切。其实当生下他以后,对孩子就有抚养的义务,注意这是义务,和权利不一样,而且,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权,特别是小孩子,他们对这个世界还不熟悉,相对于大眼,他们还过于羞涩,过于稚嫩,如果强行窥探他们的隐私,会让他们觉得难堪,进而变得内向、软弱。

4、经常对小孩子咆哮吼怒,甚至是大打出手,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小孩子的好奇心很重,有部分原因也是由于他们知道的东西太少,所以他们总是在不停的,这里弄那里弄,他们不像大人那么安静,而家长在心情好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他调皮,很可爱。但是在心情比较差的时候,那就是不懂事的行为,这个时候孩子可能就会遭殃了,成为家长的出气筒,听着咆哮重则大打出手。

好了,以上说了这么多,总之,造成一个人的性格软弱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先天性因素不好改变,那么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可以完善,给孩子一个好良好的生存环境,也可以能够改变软弱性格的。接来下把话题交给朋友们,大家共同来讨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谢谢阅读!2019.11.16.

如何培养小孩的好性格?

我是若水:专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等,专注悟空问答。欢迎关注!

古希腊哲学家亚历士多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无数的行为活动中凸显其性格的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是性格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作为父母,应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作为父母,不能控制孩子,也不能让孩子控制父母。要想孩子性格好,父母首先应该清楚:孩子生而平等,地位不比父母高,也不比父母低;父母只有培养教育孩子既是义务,也是责任;没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权力。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让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要给孩子做好表率。父母也不能做口头上的发号施令者,而是参与到孩子具体的学习生活活动当中去,和孩子一起做事,一起探究,一起思考,一起分享。

学校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是性格的教育,是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受玩小动作,孩子做事粗心大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做事、做作业拖拉,孩子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专注度不高等,都是客观而真实的存在着。什么是好学校?悦纳自己的就是好学校。什么是好校长?有办学思想的校长就是好校长。什么是好老师?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我们每个人高矮不一、美丑不等、各有所长、五光十色、甚至千奇百怪,一个好的学校就是绝不大惊小怪,无论怎样,都统统接纳。这就是教育的意义,这就是教育的内涵;这就是校长的担当,这就是老师的作为。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无论是家长、校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是既能享受得了幸福,也能担负得起苦难。良好的教育,并不会帮我们免除人生的苦痛,但可以决定我们的态度,教得我们应对的方法,直面所有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结果。假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的性格上,如此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相信,未来的孩子,性格上一定是坚毅的孩子,一定是果敢的孩子,一定是规矩的孩子,一定是自有作为有担当的孩子,一定是既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孩子,一定是宠辱不惊的孩子。

一家之言,敬请批评指正。(图片来自网络,联系必删。)

若水---2019年7月22日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