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周岁小孩性格行为(三岁小孩性格特征)

admin时间:2024-01-22 22:09:39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三岁小孩一遇事情脾气急,该怎么教育?

很多家长在育儿孩子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一个小不点竟然在遇到事情或者是挫折的时候会初选脾气急甚至有的孩子出现大哭大闹的情况。那么,针对这样的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教育呢?

三岁的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一遇到事情就会大发雷霆,甚至是哭喊、扔东西,有的小朋友还出现大人劝导仍然没有效果,其实这是因为三岁的小朋友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的。一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遇事就会出现脾气急以及脾气非常火爆的情况,身为家长有没有好的解救办法呢?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举个例子:

我的表姐有个三岁的儿子,在一次聚餐中,因为来的路上堵车,到了聚餐的地点已经是下午2点左右,这位小朋友因为没有吃早饭导致自己的肚子非常的饿,于是在等餐期间,小朋友看到桌子上面有做好的糕点,自己踮起脚尖准备吃一块,这个时候表姐出现了,当面就直接职责孩子这样的做法不对。小朋友听完母亲的呵责后,第一时间哇哇大哭,还准备将手里面的盘子丢出去。相信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这些问题。那么,小孩子遇事情暴躁是什么原因导致呢?

其实,当小朋友遇到肚子饿或者说是身体不舒服时,他还是会做出一些反馈。比如说用自己的行动提示家长自己肚子饿,而很多父母往往非常容易忽略这些问题,孩子就容易发脾气。所以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应该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先了解孩子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然后再耐心的帮孩子解决。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遇到事情就出现脾气急或者是大哭大闹的情况,我们应该耐心的给予孩子指导,而不是对着孩子大吼大叫,因为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更加愤怒,而且遇到事情后可能导致孩子的脾气也会更火爆。另外对于胆小怕事情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慢慢培养孩子的胆量。比如说多带孩子去外面走走,陪着孩子多看一些书本,让孩子多接触一些陌声的朋友,这样孩子的胆量也就打开了。

若是孩子日常生活中脾气太多或者是遇到事情就非常急躁时,父母不妨换一种教育方式引导孩子,比如说给孩子一张白纸,让孩子将自己心中的委屈和遇到的事情画出来或者写下来,然后帮助孩子慢慢的舒缓他的情绪,这样下来孩子也能掌控住自己的情况。另外身为监护人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及时和孩子沟通交流,避免孩子出现自闭等情况。

一般三岁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父母除了要给孩子塑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外,还是需要通过陪伴来呵护孩子成长,这样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及好脾气培养帮助很大。

孩子三岁了,脾气很坏该怎么办?

孩子的脾气很坏怎么办?

我想问一下,家长的脾气怎么样呢?或者说孩子周围的人的脾气怎么样?

孩子是模仿高手,脾气坏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周围人的脾气,可以先在孩子面前做个表率。

三岁多的小朋友学几项特长比较合适?

回答问题需要官方点五十赞……书法可以培养耐心劳逸结合钢琴我觉得可以培养气质不管怎么样年孩子的话也可以活泼一点如果不喜欢这些既使什么没学也没关系的还小呢她玩的时间应该希望自己多一点。此问题希望能帮助你,看了别忘了点赞评论

三岁的小孩太调皮该怎么办?

谢悟空小秘书邀请,两三岁孩子太调皮,要么是性格太活泼外向了,要么是多动症的表现,我们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1、家长对孩子调皮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许多做父母的为了省心、省事,很怕孩子闹半点淘气,在他们眼里,孩子越安静越好,越闹越淘气就越不好,越没出息。其实这种态度是极不可取的,事实上,纯真、幼稚、活泼好动是少儿天性,他们带着对整个世界的好奇,扎入到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去接触世界,认识世界。2、让调皮的孩子有表现的机会孩子在幼儿园了,由于这类孩子太调皮捣蛋,老师都会尽量减少他们参与的次数。这样,那些孩子施展才能的机会就减少了,让人觉得似乎除了调皮捣蛋之外,他们无所作为。其实许多“调皮幼儿”都是极其聪明的,有的还具备很强的管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应该尽可能的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和其他幼儿一样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3,对孩子要订好规矩

有时候孩子调皮不听话,不愿与家长配合,是因为他不了解或忘记了行为的规则。再一次的提醒孩子,可以让孩子体会和了解,但要注意表情和声调,不要用喊叫的方式,要用坚定、温和的声调来对孩子说明或提出要求。这时我们家长要切记,在人多的地方讲话要小声点,这样既不会妨碍别人,也容易让孩子接受。

4、对孩子采取罚站策略在家里设立一个受罚点,当孩子顽皮做错事的时候,他必须站在那里反省,同时看着没有犯错的兄弟姐妹游戏、吃饭。5、适当冷落孩子当孩子太顽皮,无理取闹,在家里总喜欢恶作剧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在批评孩子一番后,对孩子进行冷处理,等孩子冷静了察觉自己的错误,家长再和孩子讲道理。

教育孩子不能操之过急,慢慢来。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孩子三岁了,总有逆反心理,性子急,我该怎么疏导?

三岁多的孩子因为自主意识发展,喜欢跟大人对着干,就容易被大人误以为是不听话,爱乱发脾气,爱造反等等!但是其实这种大人所谓的“逆反心理”不只是表面上的坏事情,而是好事!怎么说呢?

我们来问问自己:你真的希望孩子什么时候都听话吗?

下面是同一个孩子在两个不同情景中的真实故事。

情景1:

爸爸开车带游游(4岁)回家。停好车以后,游游要求从车库的A口出去。A口好玩,但是绕远,B口才是回家最近的路线。

但今天爸爸手里拿了很多东西,因此希望走B口。

游游想方设法坚持自己:“我可以帮你拿东西。或者,你自己走B口,我走A口。”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手里拿着大包小包,此时多半会有点恼火吧:这孩子为什么就这么不听话呢!

情景2:

放学后,幼儿园门口,游游和果果约好要去果果家玩。这时另一个小朋友佳佳来了,邀请游游去她家。

游游说:“不行,我已经跟果果约好了。”佳佳很不高兴,威胁说:“你要不去我家,我就不跟你做好朋友了!”

如果你是游游的父母,那么你会希望孩子接下来怎样做?应该会希望孩子坚持自己吧。

我们有时候希望孩子听话,有时候又希望他能有主见。这两种希望矛盾吗?

很多人会说,不矛盾呀。就是要教育孩子该听话的时候听话,该坚持的时候坚持呀。

可是现实中的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或者说并不如我们所愿。

例如,在美国一份关于青少年吸毒状况的调查中,我们就看到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发现:

80%的孩子第一次吸毒是被同龄人拉去的。这些孩子当时都知道:这是一件不该去做的事。但是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抵抗不住同伴软硬兼施的诱惑或者威胁,还是被拉去了。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知道要做的事是不对的,知道应该坚持不去,但是却没有坚持自己的能力。

坚持自己,不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气”。

相信大家都会同意:要想能够坚持自己,不仅需要懂道理,更需要有勇气。(我们自己的经历中就有很多证据。)

但也许,我们不了解另一个更重要的事实:

人脑中,“懂道理”和“有勇气”,并不是同步发展,而是有先有后的。

谁先谁后呢?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一致认为:

第一,“懂道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发展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这一点并不新鲜,我们自己的人生已经告诉我们了。)

第二,“有勇气”并不需要从0开始培养,它是人脑先天自带的功能,在早年就开始自动发展。(我们之前的文章介绍过一些脑科学的发现)只不过“勇气”发展的表现方式,就是我们经常为之烦恼的“不听话”。

《游戏力》中对此也有专门的阐述:

“幸运的是,天然的发育过程,有利于大部分孩子在适应这个世界的经历中,获得一波又一波积极的力量感。

第一波自信力,来自孩子在刚刚出生时,获取基本生存需要的能力……第二波自信力,来自孩子在蹒跚学步时,发现自己可以对别人说”不“,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如果这种力量感得到尊重,受到爱的约束,而非被权威镇压,那么成长中的孩子就可以维护他的自我认同,而不会伤害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不听话”不仅仅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和自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神经科学近年的研究结果也进一步印证了心理学的这个观点。

例如,神经生物学家雅克·潘克塞普认为:探索环境,不断突破既有的限制是动物最基本的生存本能。

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人脑的原始结构中,具有专门的神经生理结构,来负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不断探索环境,如果遇到阻碍和限制,就尽量突破。如果被强加他人意志,就尽量反抗,摆脱控制,争取主动权。(前提是反抗不会导致生命危险。)

因此,“不听话”是动物(包括人类)的生存本能,而且这项本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潘克塞普把这项本能称为动物生命力的发动机,挑战困难的勇气之源。其它学者更把这项能力称为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源泉。

如果我们急于让孩子早早“听话”、懂道理,不仅不符合孩子生理发育的特点,更严重的是可能会阻碍勇气的自然发展。

对于人类,另一个、也是更重要的生存能力是“合作”,但是主动的配合与被动的屈从是两回事。

讨论到这里,也许有人会提出:坚持自己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坚持,不会服从,恐怕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这个看法没错,更准确地说,生存的另一个能力,甚至可以说是更重要的能力,是合作。不过,我们在这里说的合作应该是“主动的合作”、“主动的服从”,这与“被迫的屈从”是两回事。

也许我们会认为,自主和服从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

但实际上,性格和心理的搭建,用“盖楼”来比喻更加贴切。在“性格”这座大楼中,自主和服从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只不过一个是在上层的高级能力,另一个是下层的基础能力。

正如下图显示,“自主”是基础能力。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上层的“服从”才是自主的服从,而自主的服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对此,游戏力有一个通俗的解释:健康的心理意味着,我可以不听你的,但是我决定听你的。

能够得到机会充分发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他的主动合作行为更好。

面对孩子“不听话”,大部分父母的担心是:“他现在就那么淘气(固执己见、不守规矩),再长大些可怎么办?”

而关于“保护孩子的自主感”,也可能会带来顾虑:会不会把孩子惯坏了?他会不会得寸进尺?。

无论是亲身经验还是大量研究的结果都表明:能够得到机会充分发展自主能力的孩子,主动合作行为更好。尤其是到小学之后,孩子的主动合作行为相对会更加突出。

也就是说,对于孩子早年的不听话,如果我们能以恰当的方式应对,那么孩子长大以后不但不会“得寸进尺”,而且还会在应该合作的时候更加主动地合作(即便是在没有任何外力约束的情况下)。

尽管“不听话”会給我们造成不少麻烦,但是它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我们讨论不听话的积极意义,不是宣扬“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而是为了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看待孩子不听话的问题,从而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而且,必须强调的是,当孩子大发脾气、满地打滚的时候,更不应该通过满足物质或行为要求来缓解情绪。

如果我们能够认同:“不听话”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并且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情境时,我们就不会认为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或者担心“他长大了可怎么办”。

新的认识会转变我们的心态,而在更加轻松的状态里,我们也更容易找到既保护孩子的”自主性”,又能让孩子愿意合作的方法。

了解更多请关注游戏力工作室头条号!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