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失去父亲小孩性格缺点(从小失去父亲的女孩性格)

admin时间:2024-01-20 12:56:18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从小受到父亲嘲笑、责骂的孩子,长大会怎么样?

★【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观点:

当前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而目前的中国社会也是重灾区之一。

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孩子的成长更是无可替代的。

——《世界需要父亲》【南非】卡西·卡斯滕斯著

我是70后,我很愿意讨论这个严肃的家庭问题,这也是在我人生已经走过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的一大课题——经历了,思考了,也行动了。

就先从这位相信惩罚手段,常用侮辱性言语教育孩子的父亲说起吧。

我其实可以感到他内心深处隐藏的痛苦。

面对孩子与父亲的问题,我想如果只是用普通人的思维方法,不太容易搞得清楚这个隐藏的很深的问题。

站在心理学角度分析,也许会有一些合理的解释。

一、父亲也是受害者

1、我们如果仅仅是批评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不对,那我们想过没有这位父亲他小的时候经历了什么?

心理学概念:

代际创伤是一种被别人的创伤影响的方式。

我们先问一下这位嘲笑,责骂孩子的父母,你小时候被你的父亲这样对待过吗?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有痛恨伤害自己的父亲的感受吗?

如果有,恐怕就是你的孩子现在的感受:

你小时候有多恨父亲,那现在你的孩子就有多恨你。

我想如果这位父亲愿意花些时间,就有可能回忆起,在他童年时期,他的爸爸常对自己用的那套粗暴简单的惩罚性教育方式。并且能逐渐感受到给自己造成的可能延续终身的心理伤害。但是,他自己现在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又在很大程度上赞同和复制了这种错误的教育观念。

这种重复性的心理现象,叫作对攻击者认同。

在这种心理机制的影响中,受害者在长大之后,也变成了攻击者。上一辈的心理创伤,以某种形式流传到了下一代身上。这种心理创伤能够在一个家族里世代相传,这就是代际创伤。

大多数人在养育孩子时都会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完全忘记了自己还是孩子时,经常不得不忍受自己父母自己自己的教育方式,其结果就是儿童教育中同样的错误就这样被一代代的传递下来。

我的心理学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让我终身难忘: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所以说在家庭关系里,在一定程度上,这位父亲也是受害者。

2、这位父亲所不知道的自己作为父亲的事情。

一个人的品格基本是在原生家庭中培养起来的。

父亲需要

?帮助孩子变得敏锐

?帮助孩子处理有害情绪

?帮助孩子处理人际关系

1)他并不知道他在儿时所遭受的责骂甚至殴打,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成年后的婚姻幸福,他和亲密朋友之间的关系以及最终影响了他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

或许他在有些方面比如工作事业等,也许发展的很好,但同时也变得缺乏信任,残酷和专横。

2)这位父亲远远没有准备好承担其作为家庭里最重要的教育者的责任。

现实中,不止是这位父亲,很多很多的父亲都是如此,这是普遍公认的事实。

3)如果这位父亲对于儿童教育一无所知,也许是件好事。

他有时候可能做得更好,因为他往往更愿意听从劝告。

很多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正是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的。他们或许愿意对老一辈的教育方式进行一些调整:

?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父母过于宽松,他们可能会倾向于更为严厉的管教方式。

?如果严厉的父母给了他们痛苦的回忆,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会更加宽松自由。

但是即使这些调整往往是宽松与严厉的管教方式融合在一起,并没有改变“代际传承”这一事实。

4)对于教育,一知半解是很危险的事,比如说从上一辈那里学来的惩罚式侮辱性的教育方式。

现在已经是2020年了,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错误教育方式正在逐渐被80后,90后的父母所厌恶和抛弃。

嘲笑,责骂甚至更严重的殴打,都意味着由于家庭成员之间不平等关系下产生的耻辱和侵犯人格尊严。

3、为什么这位父亲即使知道了正确的教育方式也不会去做。

1)因为即使现在已经是2020智能科技革命时代了,科学教育的方法依然始终无法影响到父母。

他们总是不愿意接受劝告,因为他们相信通过自己早年的童年经历,所形成的只属于自己的那一套教育孩子的人生哲学。

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有资格按照自己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孩子,并且在无意识状态下,几乎完全按照自己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相处模式来和自己孩子相处。

2)如果你劝说一个曾经在惩罚式教育模式下长大的父亲,不应该通过惩罚的方式再对待你的孩子。

那他很可能就会说:“我就是这样长大的。现在我过得很好啊,为什么我不应该用同样的方式教育我自己的孩子呢?”。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童年时被责骂被殴打时感到的耻辱、憎恨和各种反抗。

但是,他可能从来不会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短暂的停下来,想这样一个问题:

倘若当初他享受到一种完全不同于惩罚式教育方式的更好的教育,

那么他今天可能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

我们原本可以避免多少不必要发生的人格障碍,性格缺陷等人的问题,以及在孩子体内还有多少未被开发的潜力。

4、没有得到父亲的爱的孩子,肯定会造成悲伤、愤怒、缺乏自信、焦虑或对人不信任,这些负面的情绪在一个孩子的成长和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可能显现出来。

最后的话:

我们现在养育孩子的一个主要结果,似乎就是把本来是聪明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很愚蠢的成人。

过去如此,现在也是如此,那将来呢?

对教育者进行教育是现代教育学的关键问题所在。

二、父亲在家庭中的位置

1、父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来源于男性所处的社会地位。

如今男性在家庭里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伪娘”,“女汉子”现象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的事儿。爸爸越来越不像爸爸,变得越来越温柔,在家里很少发出声音;妈妈反而越来越不温柔,变得越来越强势,打骂孩子的常常是当妈的。父亲的形象不再像伟岸的松树,而是像小草。父母亲身份的互换,后果直接影响到了孩子。

2、父亲的影响往往反映在孩子对待工作的实干态度上。父亲身体力行的告诉孩子男人在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3、父亲是最适合激励孩子有所作为的人。相反,父亲也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男孩儿会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女孩儿会认为自己终将一事无成。

4、因为父亲通常比母亲更高大健壮,所以即使父亲没在教育孩子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孩子们仍然有可能把父亲看作力量和权力的象征。

三、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教育孩子非常重要的因素。

孩子的所有缺点和错误,都可以从家庭成员中互相对待的错误方式中一一对应。

1、需要提醒所有的父母,当面对弱小的孩子时,需要特别控制负面情绪的表达。但很可惜,我周围的很多家庭恰恰相反,很多父母习惯向孩子宣泄负面情绪。

2、向弱小的孩子发泄情绪,这其实是一个关于“权力”的问题。

向孩子宣泄负面情绪的大人们估计知道,出了家门,在外面社会上,成年人不好惹,得收敛着点;而在家中,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面对自己的家人,例如弱小的孩子,肆意宣泄情绪是安全的。

遗憾的是,在这些父母里,其中不少人在工作中朋友关系中反而是一个很和善的人,他们把自己不和善的一面都展现给了自己应该好好去“爱”的人。

良好的家庭氛围,将鼓励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

当他独自面对世界时,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在家庭里获得的经验和观念来诠释这个世界。

四、父亲对孩子的影响

1、对男孩的影响

我想有一些词是一个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男人前就应该知道的:

坚持原则、排除阻拦、追求永恒、承担责任、履行责任、充满活力,勇敢执行

1)父亲是所有男孩在成为男人之前必须跨越的一座山。

跨过去了,是真正的男人。一旦放弃了,就逐渐成为随波逐流、自艾自怜的男人。有的山在男孩成年后很容易就跨过去了,有的山需要男孩终身的努力。

我的几个同学就是在多次尝试失败后,他们已经放弃了要跨过这座高山的想法,还不到四十岁时就已经开启了自己的油腻人生。

2)父亲很难意识到,男孩会和自己很像。

父亲在孩子早年生活里是偶像一般的存在,是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对象,而且一直要持续到十八岁进入社会前。

如果父亲的偶像地位早早塌陷,男孩就将从外界寻找,很不幸的是,常常找来更糟糕的所谓“偶像”。

社会并不真的爱孩子,诱惑、暴力、离异、成人的矛盾,都在影响孩子。

3)孩子的任何一个表现,基本上都是他自己的水准。

尤其是在这个男人结婚后,都将表现在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身上,完完整整,无一疏漏。

比如我自己早期的婚姻生活,一塌糊涂,当我用了数年时间真正找回“自我”时,家庭关系才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里要感谢个体心理学创建者阿德勒,

他给予了我真实的面对自己和寻找幸福生活的勇气。

4)男孩只用从父亲身上才能看到,一个成熟的男人必须要担负起“为他人而活”的重大社会和家庭责任。

2、对女孩的影响

女儿的心中那个最早的“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就是自己的父亲。

女孩需要一个英雄,而且她会首先会选择父亲作为自己心中的英雄。

1)父亲与女儿早年的关系非常重要,父亲带给女儿的爱是她成年后作为一个知性女人的爱的起点。

2)女孩在成年后选择自己伴侣的时候,常常是以父亲的形象为模板。因为在她十几年的成长经历中,父亲是家里唯一可以学习和了解的男人。

3)女孩提早性成熟,追求性刺激,单亲妈妈等等问题的根源在于父亲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失。

4)女孩从父亲身上最先知道一个好男人是什么样的。责任、忠诚、顽强、活力和勇气都是父亲可以带给女孩的成年男人标准。

最后分享一下,我这样的70后在和父亲这样的50后老牌儿实力派沟通时,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勇气,二是实力。

我想正在看文章的你,也同样有些和父亲沟通时的小建议吧,请给我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老习惯,看一部电影,咱们再曲终人散:《当幸福来敲门》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们可以带着勇气去幸福的生活。”

我是【陪娃儿读书的娃儿她爸】,以我70后中年男人的家庭教育经验为你解疑释惑,【关注】点赞,转发分享,评论交流。

孩子小时候原生家庭不幸福,会影响长大后的性格吗?

雯子为你解答。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绝对的

我有一个亲戚,他经常在我们面前说他的老婆多么的笨,多么的不懂道理,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真的。

日子久了,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个亲戚家里所有人的老婆都有这两个特点:又笨又不讲道理。难道,他们都喜欢这样的女子?

后来,我终于知道了答案。亲戚是一个非常挑剔的男人,无论他老婆做什么,他都要挑出些毛病,如果他老婆反驳他,他就会斥责她不讲道理。更加令人心惊的是,这个亲戚还是个家暴实施者,一言不和便会打老婆,还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看到这里,你应该猜到了,亲戚家所有的兄弟都很挑剔,也都会打老婆。我原以为,他们会这样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学到太多的文化。后来听别人说,我才知道,原来亲戚的爸爸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从来不尊重自己的老婆,轻则辱骂,重则动手。

说这个故事,就是想说明: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那是绝对的!

正如《原生家庭》里所说:孩子对语言信息以及非语言信息的吸收,就像是海绵吸水一般-完全不加选择的全盘吸收。他们倾听父母的言谈、观察父母的举止,并且模仿父母的行为。他们接触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参照标准,于是在家中获取的关于自身及他人的信息便被孩子当作普世真理,深深铭刻于心。

原生家庭不是我们的宿命

最近热播的《都挺好》就很好的诠释了原生家庭的“痛”与“惑”。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来自于童年的不愉快。

心理学家弗里曼认为,人从家庭的经历中,不可能没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也就是说,没有绝对完美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不足,将成为一个人后续人生的索求和追逐。比如,来自没安全感家庭的人,往往会想在配偶身上找到安全感。

在这部剧中,生活在重男轻女阴影下的苏明玉,虽然事业有成,从不缺钱,却极度缺爱。她作为一个成功女性,却一直没有遇到爱情,好不容易遇到了,她又不知所措。

这些,都是原生家庭带给她的痛,母亲的强势,父亲的懦弱,让她对未来的伴侣缺乏信心,也让她不知道如何去爱,而她对老蒙的依赖与信任,正是把他当成了父亲的角色替代。

而从小被溺爱的“妈宝男”苏明成,则好逸恶劳、自私自利,并把父母的偏爱视为理所当然。

因此,原生家庭的幸与不幸,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

美国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则直接归纳了来自父母的几大“基本罪恶”,包括“冷漠”“不守承诺”“偏爱”“羞辱”等,这将对孩子产生严重的伤害和深刻的影响。

但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也不是不可超越的。比如,同样的家庭,同样是男孩,苏明哲和苏明成就拥有了完全相反的性格,并且一个是学霸,一个是学渣。

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就应该试着脱离原生家庭,然后进行自我塑造。

原生家庭可以作为一种提醒父母的警示,但不能成为一些人逃避责任的借口。

走出原生家庭,重塑自我

心理咨询师朵拉陈认为,原生家庭能塑造我们的过去,却不能束缚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走出原生家庭创伤》中讲,爱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天赋。

走向愈合创伤之路,不单单是为了我们自己拥有幸福健康的人生,也是为了家庭中下一代子女的健康成长。

每一次坦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每一次感悟真我的引领,我们都在努力做出释放负能量,为大家庭的发展积攒爱与能量,推动着新家庭朝着幸福美满的方向去靠近。

心理大师弗洛姆曾说:痛苦和伤害只存在于过去,当你用爱与尊严对待他人时,上帝都会治愈你。

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无法选择父母,无法选择家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更好的人,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孩子。

雯子:两个男孩的妈,眼里有光,心中有梦的中年少女!关注【雯子育儿】,更多精彩内容!

胆小、脸皮薄是缺点吗,对人的一生有什么影响?

这是人的本能,没什么错。人不断是从弱小走向强大。在面临未知时,总会让人感到胆怯。随着自己能力不断增长,阅历不断丰富,这些胆小脸皮薄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就消失了。读书学习经历会使人更快的成熟。

失去母亲是什么感受?

我6岁那年,母亲病逝。那时没有那么悲伤,完全不懂,死的概念。只觉一直未归。到了青春生理期,突然觉得妈妈怎么还没回?这会我需要你。我不懂!没音讯。到了我孕期,我快为人母。我想与自己的母亲分享。一切在梦里。到了有孩子,多想听孩儿喊一声外婆抱抱。这只能是奢望。到了我退休,有时间陪伴妈妈,只能望着遥远的天空。自言自语的说。妈,妈妈。真的好想你!。。。。

从小穷到大的孩子会自卑吗?有多自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孩子当家越早,他就会越自信。

当然也有一些寄人篱下的孩子,他们可能就不会那么自信。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