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20 07:37:09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也相应趋于成熟,认知也相应地扩展,并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事物的好坏、善恶、美丑的识别,有了很大地提高。孩子在幼儿阶段的依附有了明显的不同,是非曲直的感悟,有了质的飞跃,所以进入三年级后,思想就有些叛逆了。
以此同时,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也应有对应的改变,注重正确的引导,掌握孩子不同时期的特点,因势利导,讲明道理,明辩对错,引导孩子自信、自尊、自力,朝着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方向引进。这是我们小学老师及家长明彻的一点。把握好了,孩子不仅不会叛逆,还能愉快的接受我们,健康成长。
很多成年人不乏性格脾气很急躁的人,办事容易急躁,这种脾气从主观上给自己增添了很多烦恼,其实这种人从小就是这样的脾气,这种脾气跟从小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所以改变孩子急躁的脾气从小抓起,当然如果孩子很早就进入早教中心,受正规早教机构的影响的话,出现这种问题的可能性会比较小一些,那么今天我们重点讲解下父母如何影响孩子避免养成急脾气的性格。
刻意让孩子等待
佳佳通常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东西,如看动画片、切开刚买回的西瓜或是再讲一个故事等等。佳佳妈妈都会告诉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给佳佳时间用来体会和比较,让她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可以为孩子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从1数到10。这样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
提示:
也可以在孩子等待的时间里干点事,譬如妈妈接电话时,让孩子安静1分钟。如果孩子能安安静静地等待了这1分钟,妈妈应该这样表扬他:“你真有耐心,能在妈妈说话的时候自己玩。”如果孩子不能乖乖听话,那么接下来的1分钟可以不理会他,并且向他说明为什么。这样做,需要父母硬下心肠,不然训练将会前功尽弃。
暂时转移注意力
当父母正要和朋友交谈时,不妨给孩子一个他平时没有见过或者不怎么让他玩的小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当孩子弄明白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时,或是他能用那玩意儿做什么的时候,你已经结束谈话了。
提示:
如果父母给3~4岁的孩子一个玩具,意味着父母要替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训练孩子的耐心不利。不妨让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画张图,或是自己看看书等,做一些孩子平时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如何打发时间。
默契沟通的技巧
如果父母在路上碰到熟人需要交谈几句,此时孩子想要得到关注,可以事先训练他与父母的默契。譬如让孩子把手放到父母的手上,父母握住他的手,以此告诉他:我知道你的要求,我会尽快满足你。这种方式可以在和孩子沟通的同时不必中断与人的谈话。
提示:
3-4岁的孩子是难以理解“从现在起10分钟”有多长时间,训练时应把孩子知道的一些事联系起来。譬如可以这样对孩子说:“用10分钟给你的芭比娃娃梳好小辫,穿好裙子,妈妈就给你讲故事。”这样孩子就会逐渐理解时间长短的概念。
培养孩子的耐心是一件非常有技巧的事情,特别还要就是对孩子的欲望满足,这中间的技巧真的是巨大的学问呀,这真的是直接跟情商有关系,父母的情商高,教育出来的孩子情商也高,否则也是一样的低呀。其实有些情况下,如果父母情商低的时候,不妨让孩子去早教中心,不一样性格的人,给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宝宝逐步成长,坏脾气也在滋长,现在只要不达目的不满足于她,她是不会善罢干休的,甚至都不惜自虐。有一次找外婆拿个不能拿的东西,外婆没给,小家伙就抓狂的手指狠抓自己脖子抓得红红的,外婆吓得赶紧依了她;还有经常会走路摔倒,她就狠狠的拍地,责怪地面绊了她;还有玩不好什么东西了,她就手一挥,使劲叫,等等吧,我妈说这孩子大了难管教,她确实遗传了宝爸的急躁脾气,虽然才是1.5周的宝宝,可我真的很困惑,怎么才能引导和改善她的性格呢,真的很担心。”
宝宝的急躁多是家长养成的
在一些父母的意识里,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越快越好。这无疑带给孩子一种错觉:我要干什么就得马上干什么。
对孩子欲望的满足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好的教育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
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岁以前宝宝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父母习惯于“即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无法培养起来。因为,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宝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和自我克制才能获得。
宝宝脾气急,成长有隐患
脾气急的孩子耐性不足,情商和逆境商相对较低:他们比较散慢、自控力弱、做事有始无终;适应性差、喜欢依赖,不容易融入新环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急躁、知难而退甚至暴力的苗头。另外,缺乏耐性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感觉,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叫“珍惜”。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耐性
孩子的叛逆,主要是由以下方面因素造成:
家庭方面因素:
表现形式
1.家长溺爱,不管教,放任。
2.家长对孩子态度强硬:打,骂,踹,怼,踢。
3.重复唠叨,重复说教比较频繁。
4.父母鼓励和安慰孩子的话语少。
5.教育子女常以命令口气,话语强硬。
6.父母文化水平低。父母不知道找自己不足,没有正确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技巧,没有规划孩子未来的手段和具体安排措施等因素。
孩子性格方面因素:表现形式
1.孩子爱顶嘴,喜欢争辩,无理辩三分。
2.脾气暴躁,爱发脾气,说脏话,容易被激怒。
3.爱自言自语,不爱与人交流沟通,不合群。
以上因素,容易演变成叛逆心理。
孩子学习方面因素:
表现形式
逃学,逃课,学习不积极,无上劲心,作业不爱完成,课堂爱睡觉,上课搞小动作,喜欢戏耍别人,爱打闹,爱打游戏等。
孩子消极心理状态因素:
表现形式:
就是不学习,爱咋地咋地。心理处于消极状态,内心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忧虑感,迷茫感,失落感等,总是处于悲观,失望,无助,伤感等心理状态。
孩子的智商状态方面因素。
表现形式:自恃清高,高大上目中无人,爱撒谎,爱打小报告,爱欺负人,喜欢争强好胜,不服气,主意正,爱冒险,喜欢戏弄别人等。
最后容易演变成叛逆心理。
老师方面因素
表现形式:
1.上课经常挨老师批评。
2.上课老师可能对待学生有远近,看不惯。
孩子生活方面因素:
表现形式:
1.平日生活状态懒散,娇惯.
2.生活中交友不慎。
3.生活上不独立,喜欢依赖别人。
4.不珍惜热爱生活。
5生活中喜爱和人计较得失,爱较真。
6.生活中遭遇不顺。
7.熬夜看手机为生活习惯。
各种压力只增不减,无法缓解。
孩子社会方面因素:
表现形式:
1.遇到不痛快的人或事情。
2.遇到坏孩子引导,容易拉帮结伙。
3.经常被人欺负,容易造成思想极端。
您好,我是一名幼儿教育者。首先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在这里对您的提问作出回答。
关于“为什么身边有这么多人对孩子很急躁,都是孩子的错吗?”这个问题,依我个人角度来看,我认为在这方面更多的并不是关注在孩子的对错,而是家长的育儿观念。
1.家长的急躁,很大程度上都是对自身情绪管理不足的表现。
其实在我接触的学生家庭当中,我有亲眼见过不少家长因为对自身情绪管理的方式不合理而导致孩子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比如说,当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没有按照家长的意思去做时,那么家长很容易就会被小孩子的“淘气”所激发愤怒情绪的产生,继而把这种情绪又直接发泄到孩子身上,像态度急躁、责骂、动手打等等。
而孩子在不知怎么处理的情况下,就只能模仿家长的方式去处理,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可想而知。
孩子作为一个需要辅助,需要被理解,需要被关怀的角色,是没有过多过强的能力去保护自己的,这也是为什么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尤其重要。
2.如果说孩子有错,那么父母就是先错的那位。
孩子本是一张“白纸”,家长在纸上“涂鸦”什么,孩子也就会呈现出什么。而面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管是对或错,家长首要做的都应该是回顾过程,审视自己。
孩子之所以出错,到底原因出在哪里呢?孩子与父母在相比之下,他们是经验不足,自控力较弱、心智不成熟的一类群体。既然是能力较弱的对象,那凭什么一出现错误就先去在他们身上找原因,责怪他们呢?
所以我认为,孩子有犯错,那父母应该就是先错的那位。
总而言之,父母与孩子之间是需要绝对的理解与宽容,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里面,如果要求他们无底线地承受父母情绪的宣泄,那就真的太不公平了。也希望父母们能够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个不断反思与学习的过程。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希望能够给您带来启发,如有见解,欢迎评论留言,谢谢!
孩子脾气差?多半跟这有关…
前一阵子跟几个朋友聚会,其中一个朋友聊着聊着开始吐槽他们家的孩子,说过年的时候,由于工作原因,就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家,准备过完寒假再接他回来。
谁知道孩子回来后脾气变得十分暴躁,会经常大喊大叫,又哭又闹,叫他吃饭,他不吃还和朋友大声嚷。朋友说实在不吃也不强迫,因为不吃饭就不准他吃零食,结果孩子吃不到零食就满地打滚,饭前饭后洗手一些很好的生活习惯也忘的一干二净。
朋友想一定是爷爷奶奶太娇惯他,让他变得胆大暴躁,想要的东西现在得不到就大脾气。
生活中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其实多半跟孩子的基因有关,有些孩子小时候急躁的情绪没有表现出来,长大后家长已然不知如何应对,因此有很多家长会用怒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但这只能治标不治本,甚至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就会说了,我也没办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他急躁倾向高不高啊!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家长完全可以给孩子做个基因检测,目前在母婴领域做的还不错的一款安我基因检测,不仅可以检测孩子的急躁倾向,还可以检测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独立自理能力等!
孩子的性格除了自身的基因因素,还跟家长的教育有关,过于溺爱孩子也会让孩子性情变得急躁哦。作为家长一定要用对培养方法!比如:
1,跟孩子以朋友方式相处
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和孩子之间也没有过于亲密的沟通和交流,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以至于孩子经常哭闹,为的是引起家长注重和关心。家长应该放下父母这个身份和姿态,尝试和孩子像朋友那样相处,多陪伴孩子。
2,给予孩子释放情绪的空间
作为家长的我们时常因为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情感烦恼难过,我们都需要一些时间去平息,更何况是孩子呢?家长应该尝试给孩子一些自我的空间,等他们情绪平息了,我们再平静的去讲道理,而不是和孩子对立对峙,在孩子发泄情绪的时候变本加厉的去刺激伤害他们,家长和孩子一定更用心多沟通。
3,理智对待孩子情绪
当孩子发泄自我情绪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理智对待,切记不要暴怒,可以尝试各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和话语,其实这招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很管用。况且小孩子模仿能力很强,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模仿过去!
总之,家长切勿把自身的一些情绪和方式带给孩子,要以好的态度对待孩子,毕竟言传身教很重要!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