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小孩性格急爱发脾气(三岁小孩性格急爱发脾气正常吗)

admin时间:2024-01-13 23:03:44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4岁孩子脾气暴躁,动不动就生气大声喊叫还打人,谁也不怕怎么办?

四岁的孩子这么厉害可不是个小问题。不过好则只有四岁,认真教育还不算晚。

孩子脾气暴躁,动不动生气大声喊叫还打人,谁也不怕。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可能是如下原因造成的。

一,遗传因素。部分孩子受遗传因素影响。天生脾气倔强,性格执拗。

二,环境因素。部分家庭孩子的家长大事小事都吆五喝六地吵闹个不停。孩子受此因素影响,也慢慢变得狂躁。遇事爱大声叫喊哭闹耍脾气。

三,过度溺爱。不少家庭爱孩子无度,生怕孩子受委屈,舍不得对孩子的不当行为进行批评纠正。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这样的孩子随着年令的增长,会越来越任性,越来越以我为中心,越来越张狂骄横。

四岁了,孩子已基本懂事了,再不采取措施进行管理,到了一定年龄想管也管不了了。熊孩子可能就是这样养成的。

对于这样孩子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家长在平时生活中的示范作用。大人之间,大人与孩子之间要轻声慢语讲话,尽力避免吵闹吼叫。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家长平时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多给孩子讲故事。(尤其有关教育孩子成长的故事。)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三,对于孩子的热脾气要冷处理。孩子一旦犯了毛病,劝告不听时,不要理他,再哭再闹不要去哄。直至闹够了,服软了再去理他。

四,在给孩子讲清道理的情况下立规矩。明确告诉孩子那些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做错了但能认错的给以改正机会。不认错或只口头说不实际改的,要施以适当惩戒。

教育这样的孩子要有耐心,要把说理及鼓励当作主要教育手段并辅之以惩戒教育。坚持一年两年,孩子形成习惯就好了。

我是天凉好个秋A,一个退了休的教育工作者。喜欢讨论有关教育的话题,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孩子三岁半了,总是喜欢发脾气,该怎么正确引导呢?

3岁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敏感期,当其独立性要求受到限制而又不能很好表达时,常会以发脾气表不对抗。父母长辈难免会宠爱孩子,但过度溺爱会滋生孩子任性、动不动就发脾气的劣性,令父母很苦恼。

孩子不听话、小任性有时候会不分场合,尤其是公共场合会导致父母的很尴尬。长久下去对孩子日后良好品行的形成非常不利,长大后会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暴躁,与他人相处困难。

当孩子发脾气时不宜一味的迁就怜悯,否则会助长他发脾气的劣性,愈发愈烈。这时家长可采取分散注意力、冷处理或引导法来纠正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家长一定要狠下心来,暂且不理睬,忽视他,可以先让孩子充分的发泄。

另外,教育方法要一致,不要看到孩子一哭就心软。当孩子撒泼时无人理睬,孩子通常就是哭闹、打滚。但是时间久了当无人应答时,他便会逐渐停止。当孩子安静下来后父母要给他讲清这样做是不应该的,父母都不喜欢撒泼的孩子,让他说清楚自己的要求,能满足的就满足,但应作为对他发脾气的一点惩罚,孩子的要求要延后满足。不能满足的要给孩子讲明道理,逐渐改掉孩子发脾气的坏习惯。更不可让孩子养成为满足条件时,就以哭闹变成要挟家长的砝码。

只要家长态度一致,坚持不懈,不要和孩子“硬碰硬”,也不要和孩子较劲,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处理事情,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如出现过激行为,家长可介入并阻止,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批评。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长和宝宝的共同努力。

三岁宝宝变得爱发脾气是怎么回事?

谢邀!

家有“暴脾气”的宝宝,估计会是大多数家长们最想说的话题了,特别是接近三岁的宝宝,自我表达的能力和欲望都更加强烈,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变得更加突出了。

说个我身边的例子吧,闺蜜有个困扰一直想不明白,自己和先生都是温顺和善的良人,怎么就交配出了属地雷的孩子,一点就炸?每次她谈到此处总是一脸想要把娃塞回去重生一遍的不甘心,除了安慰她孩子是来增加家庭人口类型多样性的,我还本着专业精神跟她列举了孩子发脾气的无数种可能:表达能力不足、秩序敏感期、渴望关注、感到挫败、缺乏规则、情绪周期等等,她一一对照后她表示理解,但是依然无法接受这个暴走娃娃的暴脾气。

?无论你不哭泣还是发脾气,我都爱你。

尽管很多家长已经尝试分析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并开始用共情等正面管教的方式应对孩子的脾气,但是在大部分家长的眼里,发脾气仍然意味着任性、胡闹、不懂事、被惯坏了……总之对家长来说它是负面的、是令人沮丧的、是亟待解决的,这或许就是处理孩子情绪问题最大的障碍。我们一定要明确,接纳不仅是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技巧,更重要是疏导我们的困惑,换个角度看情绪,它确实没有那么糟糕。

?发脾气是健康的阶段表现

人类的大脑有三个管家——理智脑,情绪脑和自主神经脑,对于外界刺激,情绪脑往往比理智脑反应迅速。而对于3岁前的宝贝来说,情绪脑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10岁以前情绪脑仍然更为强势,一般要到20~25岁以后理智脑中控制情绪调节的前额皮质才会完全发育成熟。对于情绪脑主导的孩子来说,发脾气是健康的情感宣泄手段,大脑发育正常的孩子都是有情绪的,从不表露情绪的“乖孩子”往往是在憋着自己的情绪,这对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反而是危险的信号。

世界心理卫生组织曾指出:80%以上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我国古代中医智慧也提到“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应该适当“纵容”孩子的一点小脾气。

?发脾气是一种信任

有一次,小区楼下的妈妈们聚在一起吐槽孩子的坏脾气,其中有个妈妈说的话让大家都沉默了,她说“真羡慕你们的孩子会冲你们发脾气,一年前我把孩子打‘乖’了,这一年他一次脾气都没有冲我发过,也很少交流,你们可能觉得我疯了,但我真的太希望他再发发脾气。”我们沉默是因为,当孩子不再对我们表露情绪,这很可能意味着,他也不再爱我们了。

很多妈妈跟我抱怨,孩子在公开场合老老实实,在家里就是典型的“窝里横”,如果孩子的“横”不是特别严重,我倒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一个连自己的窝都不敢有一点点“横”的孩子一定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他对父母是不抱信任的,对自己是否被爱是怀疑的,他觉得只有乖才值得被爱,这恐怕就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发脾气从来没有无理取闹

同事家的儿子一直是个还蛮乖巧的孩子,最近也开始一言不合就闹脾气,前几天逛商场的时候,孩子手里的冰激凌掉到了地上,瞬间就炸毛大哭,妈妈用共情安抚他“我知道冰激凌掉了你很不高兴,你还想吃对吗?妈妈再给你买一个好吗?”赶紧给他又买了一个,塞到孩子手里,结果被一把甩到地上,妈妈极力克制自己想要暴走的冲动,继续通过转移注意力安抚他“你看那边的小火车多好玩啊,想不想试一下”,还是不灵!孩子越沟通越凶,甚至滚到地上撒泼,家长完全搞不清孩子到底想怎么样!结果就把孩子一顿胖揍。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但孩子还真不是无理取闹,冰激凌掉了或许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的炸弹其实早就已经埋下,就像前段时间深夜逆行被交警拦下崩溃大哭的男子,让他崩溃的不是被交警罚,而是积压在身上的压力突然爆发了,孩子也是一样,让他发脾气的不是冰激凌而可能是最近家长缺失的陪伴、无理的冤枉或者草率的敷衍,他们只是借着冰激凌在抗诉不满,打了孩子,孩子此刻可能因为害怕而止住了脾气,但是它不会消失,或许下一次糖果掉地上的时候它就会再次爆炸。

?压抑和指责

“你再哭闹,我就不要你了”

“真正的男子汉是不会哭鼻子的,好孩子是不会发脾气的“

家长用威胁孩子或者用标签绑架孩子,让他们觉得被抢了玩具感到委屈是不对的,输掉了比赛感到沮丧是不对的,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感到生气是不对的,因为恐惧和讨好的心理让他们有情绪也不敢表达出来,这种压抑就是在不断地否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也逐渐否定自己,压抑真我,维护自己的完美形象,一味去讨好父母。

但是不把生活的阴暗情绪慢慢缓释出来,终有一天它会长成一只反噬孩子的怪兽。学霸吴某某,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完美孩子“,报送北大,GRE成绩全球排名前5%,拿到波士顿offer,同学中没有一个人能说出他任何缺点,然而就是这个“完美”的孩子精心策划,手段极其残忍地弑杀了自己感情很好的母亲,在逃期间,他诈骗、嫖娼极近堕落。压抑到底的人生就像弹簧一样触底反弹,他用最极端的方式撕掉了自己的完美面具。

?忽视情绪,回避问题

小岑抢了别人的玩具,对方家长又把玩具抢了回去,孩子因此哭闹不止,妈妈看到了觉得是自己的孩子不对,就任由孩子哭闹而和其他家长继续闲聊,她说“让他自己哭一哭就好了,长长记性”。

孩子发脾气其实是向父母发出寻求帮助的信号,他们不知道要怎么办,所以哭闹,妈妈此刻却无视孩子的需要,回避孩子面临的困境,孩子不知道怎么错了,不知道要怎么做,能长什么记性呢?他记住的只是“妈妈不爱我了”。

?理性训导,大讲道理

“宝贝,你这样做不对的,妈妈告诉你…”

“比赛总有输赢,这次输了没关系,但发脾气就是你不对了...”

这些话乍一看其实都没错,但是说错了场合就变成了低情商的表现。卢梭也说“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用成人的思维和语言方式和学龄前的孩子讲道理,几乎等于对牛弹琴。此外,在气头上,任何人都听不进大道理,试图通过讲道理缓解暴脾气通常是姿态很好效果很差,沟通的质量70%由情绪决定,30%需要有道理,但是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需要家长看到他的感受,接纳他的情绪,而不是通过讲道理把他先推到了对立面。

?无条件地接纳情绪

这里的无条件接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承认情绪是无法消灭的。

贝尔·格里尔斯在《荒野求生》中说:

有时候,负面情绪会突然排山倒海地汹涌而至,似乎要把你湮没,试图阻挡这些情绪反而会让你备受煎熬,正确的做法是,坦然接受这些情绪所携带的能量,利用它来强化求生的决心。

情绪这条大黑狗是杀不死的,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和它相处,活在它之上。

第二,允许孩子发泄情绪。

给孩子一点空间和时间去适当地哭泣胡闹,我们不用去阻止,而是静静地陪伴或者拥抱他们,给他们哭闹的自由和思考的空间,等他们发泄完,自然会平静下来,并慢慢意识到哭闹不能解决问题。这个“允许”是很重要的,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在父母面前表达情绪是安全的,让他们知道“我有情绪,但我依然足够好,我值得被爱”。

?引导合理地表达情绪

允许孩子发脾气,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任性妄为,甚至肆意破坏。孩子的情绪比语言发展要快,他们的情绪困在小小的身体里,不会说话或者词不达意,只能诉诸于最直接的发脾气,我们理解这种原始的方式,但是孩子们需要引导进化,学会用合理的方式纾解情绪。

心理学上有个词“觉知”,当孩子觉知到自己的情绪,情绪就被纾解了一大半。当孩子突然爆发脾气的时候,尤其在公众场合,最好先把孩子带到一个安静又安全的环境,让他先脱离旁人围观的尴尬环境,降低他的羞耻感和愤怒感有助于他恢复平静,让他更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等他稍加平复,我们再引导或者帮助他把情绪说出来——“失败了,你现在感到很沮丧对吗?”,“可以和妈妈说分享你现在的感受吗?”

我们还要给孩子介绍更多元的排解情绪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跑步追逐、互打拳击,或者来一场枕头大战,各种运动或者健康的娱乐方式都是发泄情绪的手段。

?预防和减少发脾气的几率

情绪就像一个一边注水一边防水的泳池,除了释放也要减少注入,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多给予孩子足够的眼神关注、拥抱轻吻以及陪玩,把容易引诱孩子的危险物品都收起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提供一些选择,让他们的自尊得以发展,培养他们的能力感,让他们体验成功和挫折,丰富他们的生活,孩子发脾气的概率就会随着他们的认知发展和经验积累得到改善。

孩子发脾气,很多时候是因为大人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决定我们对他的态度,影响我们对他做出的行为,进而激发他的情绪。对待孩子的脾气,有一个办法是通用的,那就是保持耐心,很多时候不是耐心没用,而是我们的耐心还远远不够。

欢迎关注公众号“旺宝家”,这里有海量的早教资源免费下载,还可以跟旺宝爹妈一起聊聊育儿那些事儿哦~

宝宝三岁,脾气大,什么原因?

我家大宝4周岁,刚从3周岁的阶段过来,所以经验分析是有3种情况的:

1、无名火:

主要还是体质问题,肝火旺,就跟大人一样,需要调理下身体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情绪就没那么大的波动了。一般遇到这个问题,我们家都是做小儿推拿解决;

2、家庭环境:

朝夕相处的家庭成员有人脾气大,情绪化,爱发脾气,大人言传身教,孩子想要性格温和都很难,像这种情况就需要家长一起调整情绪,用心养育孩子的过程,本身也是家长审视自我、改正自身缺点的过程;

3、到了孩子的情绪敏感期,这种情况家长就需要引导孩子如何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绪,比如“我现在很生气,我现在很难过”,当孩子表达情绪时,我们就应该蹲下身用温和的语气去追问孩子,比如“宝贝,可以告诉妈妈你为什么生气吗?妈妈非常希望能帮助你”。这样既能教给孩子温和的沟通方式,也能鼓励孩子学会表达自己情绪的良好方法~

陪伴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一起成长,用心去观察,用爱去沟通~

三岁宝宝性格特别倔,怎么说都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在三岁的时候为什么会变得倔强呢?首先,作为家长我们要花心思去了解3岁宝宝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孩子的表现,对症下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3岁孩子都有哪些性格信号?家长如何进行改进措施呢?

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1、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2、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4、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