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13 11:29:38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可以说孩子性格的性格,最主要是受到父母的影响。
首先,在遗传方面,父母的性格是可以遗传给孩子一部分的,也就是说,孩子天生就有父母的一部分性格,但也不是完完全全的复制。
孩子性格的形成最重要的是来自后天的潜移默化的环境影响和教育,以及孩子的成长经历。而这三个部分都离不开父母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对事情的看法,以及对一些突发和日常事情的做法都被孩子看在眼里,等到孩子遇到类似情况时,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脑海中父母的做法和看法。
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也会影响孩子性格,强势的父母,孩子会相对没有主见,民主的父母,孩子会比较有自己的想法,溺爱的父母,孩子会比较任性。
还有就是孩子在小的时候没有自主行为能力,他的经历和认识大多来源于父母,父母经常带孩子出去见世面,孩子性格会更外向,而不怎么出门和陌生人接触,孩子就会相对内向害羞。
所以,对于孩子性格养成,父母应该多些关注和多下些功夫,想要孩子有好的性格,要从自己做起。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每一个孩子在身上都能够找到父母的影子,孩子的性格虽然主要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基因,但通过后天的培养,仍然可以塑造出良好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你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主要就在于现在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性格: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每一个孩子在身上都能够找到父母的影子,孩子的性格虽然主要来自于父母的遗传基因,但通过后天的培养,仍然可以塑造出良好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你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会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主要就在于现在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性格。
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0-3岁,是孩子主性格的萌芽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一直在模仿身边的人,逐渐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孩子们的眼中,父母就是他们的老师,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等。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再这么干,就打你了!”孩子也会把这种语言和行为应用到其他小朋友身上。
所以,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还是很重要的,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4-6岁,是孩子主性格的形成阶段。这个时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因为主性格在后天是很难改变的。
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习惯逐渐萌芽,除了语言和行为,他还会模仿父母的思维习惯。如果你很有时间观念,孩子也会有时间观念;如果你很勤奋努力,孩子也会勤奋努力。
孩子自己不会筛选父母表现出的性格信息,父母给好的就吸收好的,父母给坏的就吸收坏的。
很多时候,连父母都意识不到,自己什么时候让孩子养成了某种性格习惯。
7-11岁,是孩子副性格的萌芽阶段。孩子的原生家庭转移到了学校,由于老师、同学和书本知识的影响,会对孩子的主性格产生牵引,慢慢产生出副性格。但是,副性格还是围绕主性格发展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叛逆,会比较暴躁、爱发脾气,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显得很重要。
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应该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但也要制定规则并进行积极正确的指导。
12-18岁,是孩子副性格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常说的“青春期”,孩子的副性格逐渐成型,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因此很容易与家长、老师的观念相冲突,这就是所谓的“叛逆”。
网络上经常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杀、弑母等事件,这是因为孩子的主性格和副性格产生了矛盾,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父母的不理解也一直在推波助澜。
此时孩子正处于矛盾的状态,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与环境变得尤为重要,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等各种变化,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形成健全的人格。
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就是一方沃土,在这里生长的孩子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父母要能接受孩子的平庸,不要给孩子超出能力范围的压力,更不要随意指责、打骂孩子。
父母切记,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抱怨,要表现出彼此的爱。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的独立,既包括日常生活的独立,又包括精神生活的独立。
让孩子做自己,关键是父母不要由着自己的性格来掌控他们。
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父母要做的就是良好的沟通与合理的控制。
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时间,并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习惯,能够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良好教育能够让他们形成一个健全且优秀的人格,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顺畅。
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
0-3岁,是孩子主性格的萌芽阶段。
这个时期的孩子一直在模仿身边的人,逐渐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孩子们的眼中,父母就是他们的老师,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等。
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再这么干,就打你了!”孩子也会把这种语言和行为应用到其他小朋友身上。
所以,原生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还是很重要的,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4-6岁,是孩子主性格的形成阶段。
这个时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因为主性格在后天是很难改变的。
这个时候孩子的思维习惯逐渐萌芽,除了语言和行为,他还会模仿父母的思维习惯。如果你很有时间观念,孩子也会有时间观念;如果你很勤奋努力,孩子也会勤奋努力。
孩子自己不会筛选父母表现出的性格信息,父母给好的就吸收好的,父母给坏的就吸收坏的。
很多时候,连父母都意识不到,自己什么时候让孩子养成了某种性格习惯。
7-11岁,是孩子副性格的萌芽阶段。
孩子的原生家庭转移到了学校,由于老师、同学和书本知识的影响,会对孩子的主性格产生牵引,慢慢产生出副性格。但是,副性格还是围绕主性格发展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容易叛逆,会比较暴躁、爱发脾气,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显得很重要。
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应该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但也要制定规则并进行积极正确的指导。
12-18岁,是孩子副性格的形成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常说的“青春期”,孩子的副性格逐渐成型,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因此很容易与家长、老师的观念相冲突,这就是所谓的“叛逆”。
网络上经常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杀、弑母等事件,这是因为孩子的主性格和副性格产生了矛盾,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父母的不理解也一直在推波助澜。
此时孩子正处于矛盾的状态,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与环境变得尤为重要,父母只有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等各种变化,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形成健全的人格。
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就是一方沃土,在这里生长的孩子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父母要能接受孩子的平庸,不要给孩子超出能力范围的压力,更不要随意指责、打骂孩子。
父母切记,一定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抱怨,要表现出彼此的爱。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的独立,既包括日常生活的独立,又包括精神生活的独立。
让孩子做自己,关键是父母不要由着自己的性格来掌控他们。
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父母要做的就是良好的沟通与合理的控制。
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时间,并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习惯,能够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良好教育能够让他们形成一个健全且优秀的人格,使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顺畅。
孩子是否爱学习,我觉得家庭环境非常重要,所以爱学习的孩子是后天形形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孩子在1~3岁之前是不会上学的,所以那个时候父母才是孩子的老师,如果父母给孩子灌输一种你不用学习,你想玩就玩,那些与你无关,那么孩子自然就有一种自己不用学习的思想。如果父母从小给孩子灌输一种,你应该要好好学习,以后才会有出息,孩子肯定会有一种想学习的想法。
但是作为父母,他们的行为也很重要。因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基本都是以视觉来学习,他看到的都会去模仿。如果父母在家里都是以一种爱看书爱学习的生活状态展现出来,孩子自小就会去模仿这种行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书香门第的孩子基本也是知书达理,满腹经纶。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是爱学习的,所以自然会教育他们的孩子,要学习。
但是也有很多自觉学习的孩子,这也有先天性的,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吸引了他,所以他感兴趣,自然而然的爱上学习。
还有一些是因为逆境里的因素,比如家庭环境非常贫困,孩子知道只有学习才会有出路,所以可能他并不是爱学习,而且书本上的知识并不吸引他,但是他会努力刻苦,因为他知道学习是唯一的出路,逆境而生。
不管是因为天生爱学习还是因为后天的原因爱上学习,我们都应该学习的,从古至今,学习这是最不应该放弃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天不学习就会跟社会脱节,不管是做为最普通的农民还是最有权威的总统,每天都应该了解社会时事,了解社会的变化,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
这个看情况。家庭贫困,生活艰难,孩子就懂事得早点。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几岁的孩子就知道煮饭。炒菜,拾煤渣。譬如我儿子五六岁就知道添火煮饭。(我因工作而耽误做饭),我头痛生病,他会炒盐来热敷我的头部。可是有些富裕的家庭。因为孩子不缺吃穿,有大人照顾,这种孩子懂事就要退些,当然也不一慨而论。相对比较的话,要稍微迟点。
导读: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心理成长阶段和身体成长阶段密切相关。各国的教育阶段设计与此吻合。政府重视大学教育,但是对大学毕业生却没有信心,大学教育的方式和中小学教育都是一样的老师讲学生听。其实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0-6岁,婴儿在无意识的玩耍中学会了语言、行动,在玩弄玩具的经验中形成了个人人格。成人用大脑存储知识,而婴儿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神秘世界。成人能做的,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帮助,不是灌输知识,而是消除儿童天赋创造力的障碍,使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并延长下去。心理学家对人从出生到大学毕业的成长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这个时期的心理成长可以分成几个阶段。最先从事这项研究的是哈五洛克.爱里斯和W.斯特恩,他们的理论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尤其是夏洛特.布勒以及她的追随者.虽然哈五洛克.爱里斯的看法与流行的观点不同,但与弗洛伊德学派的研究结果相同。先前人们普遍认为新生婴儿非常渺小,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儿童的价值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增大。哈五洛克.爱里斯的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已经过时,心理学家们现在相信,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不同的心理阶段,各阶段之间有明确的界限,每个阶段的心理类型大不相同。有趣的是,各个心理成长阶段与不同的身体成长阶段密切相关。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之间,心理变化非常明显,一个心理阶段结束另一个心理阶段随之而来,以至于人们不无夸张地谈:“所谓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再生的过程”。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第一个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6岁,这个时期的心理类型基本一致。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0-3岁和3-6岁两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0-3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我们无法了解,也不能直接对他施加影响。这个年龄的儿童不能上学,事实上,也没有会接受0-3岁儿童的学校。第二个时期是3-6岁,这个时期儿童的心理类型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不过,儿童的人格已经发现了很大变化,非常容易受到成人的影响。也许父母感觉不到这种变化,不过,只要把6岁的孩子与新生儿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变化是惊人的。我们先不谈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只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就是6岁的孩子可以到学校接受教育了。第二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成长的第二个阶段是6-12岁。这个阶段相对平稳,儿童处于一个稳定的发展期,表现的健康、强壮。对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学家罗斯有如下描述:“这种在精神上和身体上表现出来的稳定,是儿童阶段后期的一个明显特征。这种稳定与成年时期非常相似。不难想象,假如一个外星人初次来到地球,在没有碰到成人之前,很可能以为这些10岁左右的孩子就是成人。”这个个阶段不仅在心理上与第一阶段明显不同,而且身体上的变化也很明显,最明显的就是儿童换牙齿。第三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成长的第三个阶段是12-18岁,在这段时间内,孩子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2-15岁,一个是15-18岁。人的身体在这个阶段基本发育完成了,18岁之后,身体不再随着年龄得增长发生显著变化了。令人惊讶的是,政府主持的教育对此已经有所认识,只是还不够明确,只能说一种模糊的直觉。他们对于0-6岁这个阶段较为认可,这很明显,因为孩子6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可以到学校学习了。人们认识到了6岁孩子的变化,他们已经懂事了。很明显,要是儿童不能走路,无法听懂老师的话,根本不可能集体生活。所以说,人们已经认可了儿童的这个变化。但是,教育理论界的反应却很迟钝,他们至今对这个问题缺乏认识,仅仅能看到一些明显的事实,也就是新生儿与6岁孩子的显著差别。不错,6岁儿童已经具备了自主能力,能够上学,能够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说明他们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他们刚出生时什么也不会。可以说,第二阶段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认可,起因是基于一个事实,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儿童在12岁就进入了中学,即是说人们普遍认识到,6-12岁儿童最适宜接受基础文化教育。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不能是偶然的巧合,如此相同的教育设置,肯定是来自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共同认识。事实上,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这个年龄的儿童在心理上适合上小学,他们已经有了学习的耐心,能够安心听讲,理解教师的意思。其实,6-12岁的儿童不仅能够接受教育,而且不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所以说,这个阶段是接受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期。12岁之后,孩子就要接受一种新的学校教育,这说明各国的官方教育也认识到了,儿童的心理发展已经进入一种不同的类型。这个时期也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学教育也分成初中和高中。通常,初中为三年,高中就是四年。对我们来说,这样的划分是否合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事实,即12-18岁这六年的教育通常分成两个阶段。青少年教育受到心理学家的一致关注,因为12-18岁这个年龄段与0-6岁相似,心理变化更佳显著。这个阶段不像前一个阶段那样简单,而且也不再平静。这个时期,青少年的性格很不稳定,而且有一种反叛倾向。在身体发育方面,也没有前一个阶段稳定。令人担忧的是,学校教育往往不关心这些,他们不管学生是否愿意,事先就制定好了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遵从,学生们不得不长时间坐在教室里听讲,用很多时间来学习。大学自然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级别了。不过,我们的高等教育与中小学学教育并没有太大区别,仍然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当然课程量更大了,知识也更丰富了。很多大学生不修边幅,留着各式各样的胡须,成群地挤在教室里面,看起来有些古怪的感觉。这些过去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成人,可还是被当作小孩对待,他们必须老老实实在教室里听讲,服从教师的命令;除非父亲大发慈悲,不然不能上街,不能抽烟;要是考试成绩差的话,还要受到父母的责骂。然而,开发这些年轻人的头脑才是教育的目标,因为社会需要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他们将是未来的医生、律师或工程师。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年轻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取得学位?他们毕业之后能够赚钱养活自己吗?能够完成自己选择的职业么?企业会让这样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来设计方案么?这个年轻的律师能够打赢官司么?如今,人们普遍对年轻人缺乏信心,我们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年轻人多年来只在听讲,而仅靠听讲是不能使人成熟的,只有实际工作经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正因为如此,一个年轻医生需要几年的实习期,一个年轻的律师离不开专家的指导。事情还不仅如此,这些毕业生需要得到这份工作,还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推荐,克服无数困难。遗憾的是,世界各国的年轻人都面临这种尴尬处境。在纽约,几百名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上街游行,他们高举的条幅上写着:我们没有饭吃,没有人雇佣我们。我们将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尽管认识到了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是不能改变传统习惯,完全脱离实际生活。几十年亲,人们完全不关心2-6岁的孩子,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幼儿园,担负起这些孩子的教育。但是大学的情况还是老样子,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今天,大学仍然被认为是教学的最高目标,因为大学生都是智力出众的人,可是心理学家开始注重对人的研究,于是出现了相反的认识倾向,很多人和我一样,相信教育最重要的阶段不是大学,而是0-6岁,他们相信智慧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并且人的心理也是在这个阶段定型。这种观点激发了我们对生命潜能的研究,尤其是对新生儿和1岁儿童的研究,因为科学家发现这个时期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科学家们对新生婴儿的兴趣,丝毫不亚于对过去死亡的兴趣。人死后是什么样子?早期人类一直在探讨这个问题,现在出现了一个新领域,再一次掀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就是在新生婴儿身上发现的无限潜能,这是人类过去完全不了解的。除了人之外,没有一种动物需要如此漫长的婴儿期,这是为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在这个发育过程中,一种创造性的潜能一直在发挥作用。这是很明显的,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任何知识,什么都不知道,可是一年之后,就什么都知道了。婴儿刚出生时没有记忆,脑子里一片空白,更不用说主观意志了。所有这些,都有待于在以后的时间中发展。动物却不是这样,小猫一生下来就会喵喵叫,牛犊和刚孵出来的小鸟一落地就发出和他们父母一样的叫声。出生的婴儿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只能发出哇哇的哭声。人类无法决定自己的成长过程,也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过,人类可以对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中充满了无数奇妙的变化。人类想要了解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以为不满1岁的婴儿总是在沉睡,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们的大脑和我们成人完全不同,这个大脑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这股力量正在发生作用,形成了他们奇妙的内心世界。在婴儿降临世界的第一个年头,他们发音器官不但发育完善了,而且掌握了语言,此外,他们时刻都在储存身体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因为智力发展必须以身体的发展为基础。成人能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婴儿却意识不到,这些伟大的创造活动,都是在婴儿的无意识中完成的。可以说,婴儿同时创造着知识和对这些知识的要求。如果说成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婴儿的行为则出于无意识,只是这种无意识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无意识的头脑非常具有智慧,不仅婴儿是这样,包括昆虫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如此。正是这种无意识的智慧帮助婴儿成长,这是从对环境的吸收开始的。那么,婴儿是怎样从周围环境吸取知识的呢?就是通过运用上面那些特性。周围事物唤醒了婴儿的热情,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于是,在婴儿与环境之间就开始了一种互动。婴儿不是通过思想来获取知识,而是通过天赋能力吸取知识。语言是这种学习方式最明显的例证。儿童是怎样学习说话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经常这样回答,他们天生就有理解人类语言的能力。这个答案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因为婴儿周围有上千种声音,他们却只学会了人类的声音,这是为什么?既然婴儿只听取人类的声音,学习人类的语言,说明在周围多种声音中,人类的语言给婴儿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而且一定极为强烈,促使婴儿的神经系统产生了热情,在内心激起情感共鸣,进而促使他们发出相同的声音。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人对音乐的感受就和这种现象很相近。人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脸上的表情不仅随着旋律而变化,而且他的头和手也会跟随节拍活动。当然了,婴儿对语言的感受要比我们对音乐的感受强烈。婴儿是在无意识中受到周围声音的感染的,人们很少看见他们的舌头、脸颊在动,其实,正式这种静默之中,婴儿的每个器官都在学习发声。上面说明了婴儿是如何听取声音的。那么,他们又如何学习语言呢?语言又怎样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呢?通常,人们把在婴儿期学到的语言称作母语,这种语言与后来学习的语言有明显的区别,这类似于真牙和假牙的区别。刚开始,婴儿听到的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声音,可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那么,这些单纯的声音是怎样被赋予意义的呢?儿童不仅学会了词语和其中的意思,还掌握了句子和语言结构,因为懂得句子结构是理解语言的前提。比如人们说玻璃杯在桌子上面,词语的排列顺序决定了句子的意思,表示玻璃杯的位置在桌子上面。如果把语言顺序颠倒,说上面桌子在玻璃杯,人们就很难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儿童之所以能够理解语言的含义,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语句的顺序。那么,婴儿的认知能力是如何发生的呢?人们常常说:孩子把这些东西记住了。却没有想到记住东西需要有记忆力。可是,婴儿期的孩子没有记忆力,相反,他们正是要培养这种能力。还有,要理解语言顺序对含义的影响,就要懂得推理,这种能力婴儿同样不具备。很显然,婴儿对语言的学习是我们难以理解的,也是成熟的大脑无法完成的,因为其中有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所以说,儿童具备与成人不同的智慧。可以这样说,成人用大脑来学习,婴儿通过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识。成人的学习仅仅是接受,就是把知识输入大脑,储存起来,如果同往花瓶里灌水一样,人与知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相反,婴儿在学习中经历了一个转型过程,通过学习塑造了自身。他们逐渐学会了自己的母语,在幼小的躯体内发生了一种精神化学反应,知识不仅进入大脑之中,而且促成了大脑的发育。就这样,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流,婴儿建立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把这时候的心理称作具备吸引力的心灵。婴儿这种独特的心理能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无法想象,但是,这种能力的优势却不可否认。要是我们也有这种能力该有多好!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在休闲游戏中学习新的语言,就能够像吃饭、呼吸一样轻松地学习知识。如果真能如此该有多好呀!想象吧,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不会发现自己有什么变化,可是突然之间,新的知识就像星辰一样出现在我们的脑子里,这将多么令人激动。假如有这样一个星球,没有学校和教师,没有书包和图书馆,人们压根不知道学习是怎么回事,居民过着闲散的生活,每天仅仅吃饭走路,却掌握了所有生活知识,读者一定认为我是在讲童话故事。其实不然,这样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这就是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他们在无意识中学会了每一件事,却丝毫没有感到学习的负担。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件极为伟大的事情,不仅逐渐掌握了知识,同时大脑得以发育成形。话又说回来,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也要付出代价,当学习逐渐变成有意识的时候,获得每一点知识都要付出很大代价。儿童学习的另一件大事是动作。婴儿生下来先要在襁褓之中过大半年,这时他们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可是用不了一年,他们就能够走动,而且学会了做许多动作。其间,他们无忧无虑,整天都在开心地玩耍,同时一点点地学习动作,这个时候语言已经不成问题,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深深吸引他们,印在他们的大脑里。儿童对动作的学习是有规律的,每个动作都有特定的学习期。开始学习动作之前,幼儿无意识的心理发育已经开始了,在学习动作的时候,大脑早已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学习。当婴儿学习第一个动作的时候,心理活动就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只要对一个3岁的儿童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他在反复不断地玩弄一些东西,这些游戏活动是有意识的,儿童的思维通过对玩具的研究,正在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变。从此,他们的行为也将逐渐有意识,而且通过自己的活动使自身得到完善。就这样,一开始无意识的游戏活动,逐渐变成了有意思的工作。手是人类智慧的工具,儿童的学习也是从手的使用开始的。这些经验最终形成了儿童的性格,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限制,这是因为经验的世界要比无意识的世界狭小得多。这个神秘的学习过程从婴儿降生就开始了。婴儿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自己的力量,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并将成为他记忆的一部分,从而获得理解和思考的能力。对于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来说,这个过程的最后结果就是,这些6岁大的孩子突然之间有了理解力,并且有耐心听老师讲话。近年来,对婴幼儿心理的研究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被儿童的这个神秘的世界震撼了。本书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儿童这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分析。对于0-6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成人所能做的事情,不是教育而是提供帮助。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儿童的心理发育,理解他们的需要,从而延长这个学习阶段,促使儿童发展其掌握知识的能力,这将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如果能使人类摆脱艰辛的学习过程,同时又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这将是对人类多大的贡献。可以说,对儿童心理的发现带来了一场教育革命。当人们发现婴儿的心理与成人完全不一样;人们了解到婴儿的学习能力属于无意识的心理,这种无意识变成意识的条件,使婴儿在游戏过程中从周围环境吸取经验;当人们认识到教育不能直接介入这个过程,于是,儿童教育理念发生了彻底变化。既然儿童能够自然吸收知识,那么这个性格的形成阶段就极其重要,这一时期儿童需要正确的帮助,而不是灌输知识,教育应该消除儿童天赋创造力的障碍,使这种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于是,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是一个灌输语言和观点的过程,而是向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的手段。成人应该给儿童以帮助,这并非因为他们幼小,而是因为他们天赋的创造力尚处于萌发阶段,非常脆弱,需要成人的呵护,而且,成人提供的帮助不是指向儿童本身,而是促进儿童这种天赋能力的发挥。发挥儿童的心理发展,促进儿童自然学习能力的发挥,使这种潜能得到提高——这就是当今世界教育新的发展方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