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时间:2024-01-12 14:18:15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我想平素要让孩子多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和要求,孩子有一点成绩都要多表扬,做错了的,鼓励他们勇于改正,不能老是批评他们,小儿心幼,是最怕吓唬和责骂的。小孩想做什么或完成什么任务,要鼓励并指导他们,过后多加表现和注意事项,多为小孩创造一点生活氛围,任小鸟试飞。这样,小孩子慢慢自信和积极向上的!
从三个维度入手:
1.父母角色。三岁之前,妈妈可以在孩子养育方面多给男孩子多一些爱与互动,这个阶段是建立男孩子安全感与亲密感的重要时期,妈妈发挥70%作用,母爱如水,孩子性格中的温暖和爱的成分更多是从妈妈身上学的,妈妈的情绪稳定很重要。3-10岁这个阶段,爸爸要站出来多陪伴孩子,这个时期是建立孩子独立感,责任感和力量感的重要阶段。父爱如山,爸爸的模范作用,爸爸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2.孩子的经历和参与的活动。妈妈多和孩子互动一些安静的,亲密的游戏(读书,画画,钢琴)。爸爸多带孩子参与一些力量型,责任型和团队型活动(登山,足球,游泳,露营,滑雪)。性格中的温柔和坚强两个重要成分都不可缺少。
3.孩子自我的角色认知。男孩子从小就要给他树立起男孩子的标签(学本事,承担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有胸怀有梦想),长大后孩子从潜意识层面就接受这些观念,性格中就带有这些基因,为孩子未来人生奠定一个好基础。
祝福大家都能培养一个好性格的儿子。
孩子的学习和性格,是积年累月而逐渐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更是如此。如果你的孩子自信心不够强的话,应该把孩子当朋友相处,千万不要拿他和别人比。
孩子们健康成长,需要引导,需要教育,一顿痛打或痛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尤其当你的孩子在学习上不努力,没有一个良好习惯时,更需要抓住时机,进行诱导。例如,老师向你反映近来你孩子上课思想不集中,作业不认真。听到这些情况,如果你回到家就一顿痛骂,孩子不易接受,甚至会跟你对立,不如心平气和地引导
我是若水:专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孩子成长等,专注悟空问答。欢迎关注!
古希腊哲学家亚历士多德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播种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无数的行为活动中凸显其性格的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中的一切都应该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家庭教育是育人的教育,是性格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人之初,性本善。作为父母,应尊重顺应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作为父母,不能控制孩子,也不能让孩子控制父母。要想孩子性格好,父母首先应该清楚:孩子生而平等,地位不比父母高,也不比父母低;父母只有培养教育孩子既是义务,也是责任;没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权力。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让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要给孩子做好表率。父母也不能做口头上的发号施令者,而是参与到孩子具体的学习生活活动当中去,和孩子一起做事,一起探究,一起思考,一起分享。
学校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是性格的教育,是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受玩小动作,孩子做事粗心大意,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做事、做作业拖拉,孩子的日常学习活动中专注度不高等,都是客观而真实的存在着。什么是好学校?悦纳自己的就是好学校。什么是好校长?有办学思想的校长就是好校长。什么是好老师?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的老师就是好老师。我们每个人高矮不一、美丑不等、各有所长、五光十色、甚至千奇百怪,一个好的学校就是绝不大惊小怪,无论怎样,都统统接纳。这就是教育的意义,这就是教育的内涵;这就是校长的担当,这就是老师的作为。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无论是家长、校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是既能享受得了幸福,也能担负得起苦难。良好的教育,并不会帮我们免除人生的苦痛,但可以决定我们的态度,教得我们应对的方法,直面所有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结果。假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的性格上,如此有机的结合起来,我们相信,未来的孩子,性格上一定是坚毅的孩子,一定是果敢的孩子,一定是规矩的孩子,一定是自有作为有担当的孩子,一定是既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孩子,一定是宠辱不惊的孩子。
一家之言,敬请批评指正。(图片来自网络,联系必删。)
若水---2019年7月22日
情绪是人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人脑对外界事物与个体需求之间关系的一种主观反应,是以个体需求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一旦他人无法满足孩子对于食物、睡眠、游戏等生理需求,或是家庭、人身等安全需求,或是同伴友情、师生情、亲情等爱的需求,抑或是自尊、自信、成就等尊重需求时,孩子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想要宣泄出来,这就会导致孩子发脾气。孩子发脾气主要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帮助或妥协,以达成自己的需求和目的。
人人都有情绪,孩子亦如此,只是缺少自我调节的能力:当愤怒、恐惧、悲伤、厌恶等消极情绪出现时,一些孩子经常以哭闹、打人等各种极端的方式、不可取的行为进行宣泄。此时,要避免走入以下三个误区:
一是用暴力直接终止宣泄行为的消极方式。当父母失去缓解孩子情绪的耐心时,常常选择暴力行为,直接结束孩子令人烦躁的情绪宣泄。这是一种消极的回应方式,会影响孩子与父母日后的亲子关系。这样做有可能产生两种极端,一个是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直接发起反抗,也为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埋下伏笔;另一个是孩子逐渐失去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自主性有所下降。
二是冷淡处理的中立方式。面对孩子极端的情绪宣泄方式,很多父母选择不管不问,让孩子自己慢慢恢复。这种中立的回应方式,对孩子起不到真正的安抚作用,相反会使得亲子之间产生不安全型的依恋——对于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孩子既渴望又会刻意回避或忽视。
三是讲大道理的激进方式。还有一些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希望通过讲大道理来安抚、控制孩子的情绪,遏制他们歇斯底里的宣泄。这是一种将父母的思想意识强行塞给孩子的激进方式,不合时宜地讲道理反而会延长孩子的消极情绪。做了万般努力,可孩子还是有情绪,让家长很是受挫和无奈。
孩子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此时父母应学会暂时接纳孩子的情绪,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有一个缓冲期,等双方都平静下来,再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应当如何解决等。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教给孩子管理情绪的方法,帮助孩子理性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