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怎么看自己的性格(小孩怎么看自己的性格特点)

admin时间:2024-01-03 03:37:30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如何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和性格?

我们要知道孩子的好习惯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孩子的好习惯是夸出来的。

首先,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要做好与老师的沟通工作,一个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孩子所处的环境。比如孩子上课不专心,爱搞小动作就需要老师的帮忙,希望老师经常提醒。孩子回家后,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父母可以选择孩子爱看的书籍,让他读一段感兴趣的文章,培养孩子养成专注于做一件事。

第二,家长在家做好陪伴,学习要有规划循序渐进。比如: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后作业,家长最好是在旁陪做,既能拉近关系,又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不是件苦差事,同时还能有利于家长监督孩子中途溜号,作业做完后,要让孩子能把学习用具、书包整理好,这样做更有利于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发挥榜样作用,父母做事仔细认真,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第四。孩子的好习惯是夸出来的,进步得到及时表扬,孩子会更加努力的。

有了好的习惯,一定能养成好的性格,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性格会遗传吗?

我用我自己活生生的例子来告诉你,孩子真的会遗传父母的性格。本人母亲超级大美女,本人父亲则是较为成功的小商人一枚。但是,我母亲有一个问题就在于,她的双商真的真的非常非常低,心智发育水平低,属于那种你几乎无法和她沟通的类型……

同款家长,孩子最后全靠自己悟性好,不然一生磕磕碰碰。其实不是遗传问题,是小时候母亲的性格,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你!父亲忙,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光长。自然的学习了她的行为和性格!会反思并改进说明你双商没问题,只是以前环境所致认知有误。不然双商低如何考上高中,大学,研究生的?一般人学习不努力都考不上高中的。

很多人的性格问题,很大年纪才重塑过来,但失去的已经永远去,再也回不来,而未来也没有机会再去改变。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真的非常重要,别人在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本能就会的东西,我们却要在长大后在无数多的痛苦当中认识到再有意识的去改变,是多么的艰难,会走多少的弯路,在这一路上失去多少机会,错过多少美好的人,原生的家庭真的是一个人福报的体现。

我也是有爸爸妈妈的怪脾气,成年后,在工作和婚姻中,不断碰壁不断反思,才终成为现在的自己,蓦然回首,已是中年!

如何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变化?

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变化,要注意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规律。

当今的社会是多元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也需要灵活和多元,亲子关系中也有许多种可能性。所以,把握到孩子的成长规律是重要的。

孩子的成长规律简单讲,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幼儿期,即从出生到五岁左右的期间

这个阶段的重点内容是培养与孩子的亲密依恋。

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相当于生活在伊甸园,享受着欲求与满足。是母亲的爱抚、温暖、怀抱和哺乳,让孩子从自体依恋转向客体依恋,开始感知外部世界,感知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感知身体的边界。

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特别重要,母亲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会促进孩子与母亲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孩予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和自尊。

第二个,是少儿期,即从五岁到十二岁左右的期间

少儿阶段,孩子需要完成的心理任务有很多,首先是与父母完成亲密分离。

同时,孩子还要学习家庭的规则,并愿意按照父母引导的成长方式去发展自己。

然后,孩子开始尝试从外界,比如通过邻居、学校、社会等条件去寻找亲密感,并试图用一种家庭似的感觉去获得安全感。

这个阶段有两个最重要的任务:

(1)自我情绪的区分、体验和管理。(2)形成基本的自卑与自尊、自信与不自信等。

第三个,是青春期,即十二岁到十五岁左右的期间

青春期的孩子基本会出现两个方面的情况。第一是逆反,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会突然恶化,他开始为自己的权力较劲。以否定的方式来回应许多事务。

第二是双向性,青春期的孩子藐视权威,又盲目崇拜,在这两个倾向间摇摆着。孩子的成长动力正隐藏在这种摇摆的矛盾中,不管破坏还是创造,孩子都充满激情,这是孩子生活学习快乐的动力。

对什么都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孩子该怎么教育?

认真看题主描述,一个活波灵动习惯于耍“赖皮”的二年级学生跃然纸上,但一个过于好脾气的妈妈也如影随形。

从题主的描述和我自己观察到的一些实际案例,再结合有关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分析,针对题主的问题,我提供几点建议供参考:

1,溺爱养育、过度满足造成的必然现象。

小学二年级就有了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是典型的在之前过于溺爱了。也许家长自己不认可,这也正常,一般溺爱孩子者都不会坦诚自己对孩子溺爱的。

现在物质富裕了,孩子的欲望满足得过于容易,太过于轻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容易得到珍惜,尤其小孩子。所以在小孩子的成长之初期,教育界提出一个延迟满足的说法。

我记得小女在五六岁之际,喜欢上了《巴啦啦小魔仙》的漫画书,非常喜欢,我答应她可以买,但是要挣到多少分可以买一本。我们一起把平时做的事情分作十项,每一项完成得好可以得到三分或者五分,完成的程度越好得分越高,不做就没分。就这样我们大约买了十几本,后来这个游戏有点累了,就想出来新的游戏,最后把整套的《巴啦啦小魔仙》都买回来了。每买一本,她都看的爱不释手,非常珍惜,因为一是喜欢,而是每一本书都有她的很大付出,付出之后有收获这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小孩子比较纯真,家长再提点她一下,更懂得珍惜。

2,任何一种教育方法的效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见效特别快的方法失效也快。

鼓励也好、表扬也好、奖励也好,都要真诚有度,不可空洞或者难以达到。所有的这些方法都是一个目的,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和好态度,培养他正向积极的价值观。

孩子的习惯在年龄越小的时候越容易养成,随着年龄的长大,他必定形成一定的习惯,要想增加一样习惯,必定舍弃一样习惯,好习惯是受到拘束的,随意的习惯是很容易的,人一般都是习惯于做容易的事情。所以家长要有一个恒定的习惯和态度。孩子的习惯有赖于家长的习惯和态度。

3,爱吃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

十岁的孩子爱吃爱玩是本性,学习本身也可以化为一种游戏。家长可以把作业通过一些事前的安排促使孩子去做,用玩和吃做为诱饵或者说做奖励推动他去做,做到了就一定兑现,做不到就一定不能兑现。这只是原则,具体的做法家长还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斟酌。

4,家长要反思自己的问题,这个年龄要有意识地让孩子有点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不是说教,而是引导去做。一是家长表现出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做好自己的工作是责任的体现,孩子的工作就是学习),耳濡目染对孩子是一种熏陶。有点家长总是当着孩子的面抱怨自己的工作、还抱怨孩子的作业多、压力大,这种负面的影响也是耳濡目染的。二是引导孩分担一点小家务,一个人在付出之后得到他人认可赞赏的时候感觉是非常好的,这种认可和赞赏是真正的激励。

5,家长思想尽可能地能和孩子同步,学会换位思考还能再换回来。

说到动粗,孩子表现出来的懵,是因为孩子的思想和家长的思想不能同步造成的。这就更需要家长自我反思了。

如果能把这五点想明白了,孩子怎么教育家长应该心中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先自我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

图片来自网络

3岁孩子脾气暴躁,稍微不顺心,就发脾气哭闹,父母该怎么处理?

孩子脾气暴躁不顺心就发飙哭闹的原因:

1.溺爱

2.家长无底线

3.学习母亲

本质是没有习得与年龄相符的情绪发泄方式,以及对发脾气哭闹的情绪发泄方式的效果深信不疑。

重点说一下“学习母亲”这一点,因为在3岁前的孩子,其形成自我性格特点的重要参照对象就是母亲,如果母亲在此时期是暴躁易怒的状态,孩子就会把这种性格特点内化为自己。

至于为什么重点强调是“母亲”,因为3岁前的孩子扔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体共生的,并在逐步走出这个认知过程的(这是3岁前孩子的主要成长任务)

只有找出原因,才能治本,了解本质问题只是治标。

是不是感觉有点反过来了?

因为要让孩子学习新的情绪宣泄方式,并且对此深信不疑,这会相对简单很多。

但如果我们一边教孩子这些新发泄方式,而又继续溺爱孩子、无底线容许他的要挟、或者妈妈一边教孩子要好好说话又一边自己很暴躁(说一套做一套),那么孩子必然是更改不了的。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