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时间:2024-01-02 23:16:44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贴标签这件事,我想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会遇到吧?“这个孩子是慢性子”“她不爱吃。。。”“孩子数学不好”。。。。类似这样的标签,我想每个人都有那么几个吧?我女儿还小的时候,我也经常会给孩子贴各种各样的标签,后来从事了童书出版的工作,学习了一些儿童心理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才慢慢意识到,贴标签这样的心理暗示,对孩子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尤其是那些偏负面的标签,大人说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在心理上认同这个观点,认为自己确实就是这样的,从而产生怠惰心理,失去了积极修正的意愿。“反正我就是这样的”,这样的心理暗示导致原本没那么“严重”的问题,更加严峻了。
五味太郎在《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一书中,对贴标签是这么看的:
■毫无慧根、体悟不出艺术乐趣的人,却站在一旁指手画脚,这种现象出现在滑雪、滑冰等项目中。但这毕竟是成年人之间进行的运动,所以也无可奈何。可是,这类人竟然跑到孩子的世界里,谈论他们所谓的艺术教育,情况就变得非常糟糕了,我绝不能坐视不管。
最近流行的所谓的“儿童绘画心理学”,就是用孩子画的画来评价孩子,简直可以说是低级趣味。如果一个成年人用血型或占星术来判断一切事物,一定会被狠狠痛骂“你蠢啊”。可是比这还蠢的事情如今却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竟然还是以孩子为对象。
比如,他们把爱用暗色调的颜色绘画的孩子说成“性格忧郁”,说这话的家伙才真是心理阴暗呢。还有,将把画画得比较小的孩子评为“神经质”,还建议孩子尽量用较大的纸,并将纸画满。若孩子画出了画纸,会得到“精气神儿十足”的评价;因为画的太使劲而把纸弄破,则被说成是“性格粗暴”。我想他们也该适可而止了。这些人如果“蠢笨”还好办,可竟然如此“狡猾”。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人给孩子贴上了抑郁、神经质、性格粗暴等标签,将他们归为问题儿童,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来治疗吧”。把画画得很小的孩子被评为“神经质”,因为这是负面评价,所以就要改变他的画法,让他把画画大些。而具体的做法就是给孩子更粗的蜡笔让他画,这样孩子自然就无法画得很小,于是就得到了“真不错”的评价。
这种愚蠢的营生本该让他们自己一边玩去,但被评价的孩子的父母竟然还在震惊之余全盘接受,导致这种蠢行得以一直存在。不管怎样,孩子是最可怜的。
■孩子完全没有打算参加这种测试,却被大人卷入所谓的“儿童绘画心理学”里,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这就好比我们本来好好地生活着,并不知道恩格尔系数的存在,却突然被告知“你家的饭费占到收入的80%,属于贫困阶级,需要改善”。孩子在这种完全不经本人同意就突然被卷进去的暴力面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只能成为被试者,掉入大人们布好的陷阱。
■当这种水平的大人教孩子音乐和绘画时,也就沿袭了那种“大略了解”的教法。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孩子对音乐和绘画的兴趣。当孩子成人之后,能在给上司的新年贺卡上风雅地画上几笔,或是能在宴会上高歌一曲不让大家冷场,教育的目的似乎就达到了。这种教育仅仅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将来能平安无事地应对工作的基础能力。
(图上文字:总之,这就是艺术。)
大师的观点无疑是带有他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也许大家并不能全部认同,不过,其中有些特立独行的语言,还是很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吧。
对于从儿童的绘画来分析性格这样的事情,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有一定的依据。但是就怕大人们以此来给孩子下结论,或者一味夸大某些方面的问题,“大惊小怪”起来,搞的大人孩子都很紧张。再者,孩子是在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现在的表现并不代表长大以后一直都会持续下去。大人的引导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无疑更为重要。
就像我们在看五味太郎这本书的时候一样,既不必要较真大师的某些个人观点,也不应该全盘否定。抱着兼容并蓄的态度去接纳吸收有益的东西,和孩子在平等的层面上对话,让大人心里那个曾经的小孩子站出来,真正成为能够帮助孩子成长的“非问题大人”。
初看标题:初中孩子有选择性缄默症时,内心也跟着揪了一把,能想象孩子的父母的心情有多么着急。仔细阅读到下面的文字描述,孩子已经走出了封闭状态,能开开心心了,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爸爸妈妈加油!孩子一定能恢复健康!这种病症大多数孩子的性格很内向。内向的孩子都比较敏感,很容易产生内疚自卑情绪,在压力面前表现出退缩,对嘈杂人多的环境会感到强烈的不适,喜欢有一个属于自己独处的空间.认知行为治疗是常见心理疗法,对孩子的康复会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寻求当地专科医院的专业医生的指导。父母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是帮助孩子复健的关键因素。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夫妻之间的争吵、冷战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会陷入自责当中,更加封闭自我。父母抚养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孩子交谈时态度要温和耐心,避免用严厉、不耐烦和讽刺的言语。不要总讲道理,太多的道理只会让孩子更焦虑,孩子和父母交谈时,全神贯注的倾听,体会孩子的感受,用语言积极的反应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说出自己更多的想法,在孩子熟悉的人面前多表达自己。尽量保持每天的生活规律,不要搬家或者随意调整家里的环境,给他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孩子呆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会更有安全感。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给孩子喜欢的安慰物,如小被子、毛绒玩具、小毛巾等陪伴睡眠。通常孩子不愿意去嘈杂和人多的地方,不要强迫孩子。可以提前和孩子商量,告诉他我们一会儿要去哪里,会有哪些人,我们过去做什么,让孩子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强迫孩子在外人面前表达说话,不用特别关注介绍,顺气自然,让他自己觉得舒服就好。不要逼着孩子吃东西,不要求孩子吃他不喜欢吃的食物,少吃几样不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帮助孩子和外界建立情感链接发觉并支持孩子喜欢的兴趣和爱好,比如阅读、钢琴、长笛、画画、书法等。这类型的孩子拥有丰富的内心,感情细腻,对艺术会比较感兴趣。精心准备孩子的生日,征求孩子的同意邀请家里人参加.请孩子帮忙,在家里帮着做一些家务事,适时对孩子的帮助表示感谢。和孩子多说一些自己的成长或者工作中有趣的事,与他积极讨论他的看法和观点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养一只宠物,每天陪孩子出门遛宠物散步。如果条件许可,假期带孩子去贫困山区,让孩子参与选择一个需要助学的孩子,建立长期的帮助和互动,据我所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每个月几百块,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定。每一个孩子都是老天赐予我们的天使,用父母无敌的爱与高质量的陪伴给他信心与支持。爸妈加油!宝贝加油!
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孩子从出生起,就在跟直接抚养人互动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他们从妈妈对自己的回应中感受自己是不是重要的,自己到底够不够好,爸爸妈妈是不是爱自己,周围的环境是不是安全的。在每一次跟身边的人、跟外部世界互动的过程中,小孩子都在不断形成着自己的答案,也在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这些认识。
假如这个过程中得到“足够好的妈妈”的照顾,被看到、被肯定、被欣赏,小孩子就会更有安全感,这样长大的孩子就会是一个自信满满的状态,遇到任何事都更容易积极地面对。
如果身边重要的家人对自己的需求总是忽略、评价、责怪的态度,孩子的会内在自我就会很弱小,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很容易受伤,跟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也会更敏感。
所以对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需要父母和照顾者能够更多地觉察到孩子的敏感,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和陪伴,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到无条件的接纳,以及对他的欣赏和肯定,他也会慢慢地拥有更好的安全感。
经常凶孩子会变得性格孤僻、孤立,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环境和家庭的影响,如果经常被父母或者教师凶,孩子容易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在心理上产生抑郁和习惯性孤立,还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这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同时,孩子经常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敏感,易怒和不合群。因此,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言行应该更为温和,多用鼓励和理解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如果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平时学习成绩非常优异,父母和老师都对他抱有很高的,但是偶尔的一次考试,因为身体状况不好,导致了考试成绩不理想,他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死之后变得沉默寡言,没有了信心,悲观沮丧,没有食欲,不敢见老师和同学,整天在家里睡觉。
这种情况下一般就是抑郁症,大多数抑郁症是因为心理受到了严重刺激所引起的,这些刺激包括了父母关系不好,亲人去世考试成绩不理想,朋友离开。等等。
当然有些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了挫折也容易唤起抑郁症,比如说长得不漂亮啦,成绩不好老师不待,见同学不欢迎,总之心理自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就产生了一种失落感。
在对待抑郁症的孩子的时候,家长也应当保持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的力度,避免对孩子身体过度关注,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冷漠,丧失兴趣,悲观失望,精神痛苦,自我责备,自我贬低,食欲下降,甚至有可能会带来身体上的疼痛和搔痒。
治疗方案一般有两种,在专业术语上被称为支持疗法和行为疗法。
所谓的支持疗法就是我们要把孩子的目标进行降低,降低到孩子容易实现为止,要保持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充满自信,适当的进行积极的鼓励和表扬。
所谓的行为疗法就是在我们实际的生活实践中进行锻炼,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提高他们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按照计划进行,不能向孩子妥协迁就孩子的不良行为。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