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5 14:38:45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身为父母,“爱”很简单。我们只需要给孩子肉眼可见的一切好的条件,包括吃饭穿衣,包括教育条件,甚至包括孩子犯错时我们义正言辞的“教育”。
这一切都是“可视化”的,是简单粗暴不需要思考就能办到的。做完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安慰自己,已经尽到了做父母的本分,给了孩子我所能给的一切。的确,爱孩子很简单,可对于孩子来说,被爸爸妈妈理解才是最渴望的事情。
理解孩子并非易事,它要求我们放下成年人的视角和固有思维,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含义。曾有一个故事让我深感震撼:《大人的世界全是屁股》。
这个故事以孩子的视角描绘了成人世界,那些看似重要的事务,在孩子眼中不过是一群大屁股的来来往往。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忽略了孩子的视角,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我们截然不同。
打个比方,我和儿子说好了去逛一家商场,到了门口他却无论如何不肯进去,只是拉着我的手要求回家。
我好说歹说,他就是不为所动,正当我气急败坏忍不住要批评他的时候,看到他的鞋子脏了一块,我弯腰为他擦鞋子。就是这一弯腰,使得我得以从他的角度看到商场门口,那个半开不开的门恰好形成一个怪兽嘴巴的形状,黑洞洞的,看起来可怕极了。我也就明白了他死活不肯进去的原因。
你说,为什么懂孩子那么难?因为“懂”孩子,要求父母必须蹲下来,以一个孩子的思想高度,去思考琢磨,我的孩子为什么这样?他突然发的脾气缘何而来?他天外来笔的这一行为究竟代表什么?当你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你会发现,自己才是“幼稚、不可理喻”的那个人。
亲子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长关心的头等大事。很多父母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认为自己好吃好喝供着孩子,为何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却如此剑拔弩张、一点就爆呢?我掏心掏肺对孩子,为什么他却和我渐行渐远,连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肯对我讲?究其原因,是不够“懂”孩子,无法解读出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
对孩子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不像成人那样成熟,能准确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能怯怯的期待着大人们的回应。
如果无法解读孩子行为的潜台词,孩子期待的心灵就会格外受伤.....儿子幼儿园里有一个小姑娘,每次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搬着板凳坐到卫生间门口,老师一靠近她就大声尖叫,不允许任何人靠近。
后来老师以为这是她的习惯,就不再试图安慰她,让她一个呆着。有一天家长开放日,每个孩子的父母都去了,那个小孩的父母没有过来。
她又搬着板凳坐到卫生间门口。我走过去蹲在她面前,轻声问她是不是需要帮助。她开始尖叫,并用手打我。
我没有动,我看着她对她说“如果这样让你感觉好一点,那就叫出来吧,阿姨在这里陪着你”。她推搡我的肩膀几下后平静了一点,我说“阿姨可以握着你的手吗”?她不再打我,也不再尖叫,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
我牵着她的手跟她说“阿姨知道你有点难过,这个很正常,我也经常难过”。然后我又问“阿姨能抱抱你吗?”她点头,我抱着她,她用小手紧紧抓着我的后背。
这件事情之后,我去接我儿子碰见她的时候,她都会特别开心的跑到我面前说阿姨我今天在幼儿园干什么了、阿姨你看我今天手破了诸如此类。
看着判若两人的她,我恍然醒悟:她不曾在父母那里得到回应,才会选择用尖叫这种方式唤起别人对她的注意。
她的尖叫更不是因为她喜欢一个人呆着,而是因为她太缺乏和别人进行情感上的链接,用这种方式呼喊着求助:求求你们,看看我吧!……不会表达自己情感需求,也没人理解的她,就像一个溺水的孩子,挣扎着,逐渐下沉....
我读过一本书,名叫《我看见,我知道,我思考》,作者是一个只有10岁的日本小男孩——中岛芭旺。他在书中写道:“我是一个哲学家,只是刚好十岁。”
这句话让我深感震撼。他的文字虽然稚嫩,却充满了对世界的深刻洞察。他提到:“我希望有人关心我,所以哭泣。但是我又在自己的周围建起了围墙,因为我希望爸爸妈妈翻越围墙进来。
可是,我却说不要过来。因为我觉得,要是说出想让他们过来,他们反而不会来了。......人之所以哭,是因为需要关心。这段文字让我深刻反思了作为父母的角色和责任。我们是否真的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心和支持?
其中对我触动最深的是这段话:“我希望有人关心我,所以哭泣。但是我又在自己的周围建起了围墙,因为我希望爸爸妈妈翻越围墙进来。
可是,我却说‘不要过来。’因为我觉得,要是说出想让他们过来,他们反而不会来了。......人之所以哭,是因为需要关心”合上书本,封面上那句被我忽视的话揪了一下我的心:“那些简单却重要的小事,大人都忘了......”是啊,我们怎么忘了呢?哭是因为孩子需要关心,他希望我们看到他的心理需求,靠近他筑起的那道围墙,而不是从围墙边走开。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固然伟大,可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是发自生物的本能。懂孩子,则是有智慧的父母才会去做的事。
希望全天下的家长都能够多一分耐心,蹲下来,靠近孩子筑起的那道“围墙”,去靠近孩子,去听听孩子的想法。多理解他们,重新以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你会更懂孩子的世界。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