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微课教案 小学数学有哪些课题可以研究

admin时间:2024-03-22 20:43:18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小学数学有哪些课题可以研究

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研究

1、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学生的学习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学习起点有哪些不同的类型研究,如何寻找与有效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研究.

2、关注数学习困难生的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对数学概念掌握、计算技能或或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学习困难学生的个案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研究,关于“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3、小学数学课前基础调查的作业设计研究

4、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优化研究.

二、教学资源研究

1、数学课堂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研究.

研究内容:什么是数学课堂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有哪些不同类型?如何利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如何合理运用教材,如教材中的主题图和练习题?如何对有困惑的教材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并提出新的见解?如何发挥学具的作用?应用题与问题解决的关系研究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三、教学设计研究

1、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的研究

研究内容: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策略与关键因素

2、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内容:练习课的设计策略,练习题的开发与运用,关于应用题教学中数量关系教学的研究.

3、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4、关于数学欣赏课的研究

5、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口算教学的研究

四、教学过程研究

1、学生数学学习心理体验的研究

研究内容: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与价值?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2、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研究内容: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如何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关于课堂上学生独立作业时间的研究,如何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导入技能?投入和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讲解技能?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如何处理好策略多样化与基本方法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

(有些内容也可以单独成为研究课题)

五、教学评价研究

1、小学数学命题改革的趋势与策略研究

2、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

3、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教师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4、学生视角中的“好”数学课标准的调查与研究

1、数学教师所需要哪些更高层次的知识?

2、小学数学中若干数学背景知识的梳理.

3、提高数学教师解题能力的研究.

4、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

5、数学教师校本教研中的一些不足与对策研究.

6、数学教师校本教研的形式研究.

8、数学教师数学观的调查与分析

9、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10、课堂教学常规研究

我家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数学应用题老是不会做,该怎么办呢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小时候上学,每次考试,最害怕的也是应用题,因为不会也不懂。刚毕业走上教学岗位,用的是老教材,老师讲应用题讲起来比较费事,学生还听不懂,多数学生和我当初一样,也对应用题产生了恐惧心里。

随着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2011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再次启动。一路走来,小学数学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材、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的数学教材生已经没有了应用题这一说法,我们一般会说解决问题。

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不仅仅是说法上的改变,更是整个教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老教材中把应用题单设一个单元,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在新教材中把解决问题贯穿于教材的方方面面,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关注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等。

现在的解决问题都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因此学生学起来更容易上手,也更容易理解,多数学都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灵活地进行解答。至于题主说的自己四年级的女儿,碰到解决问题不会进行解答,我想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孩子的数学基础太差。

二、孩子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差,不理解题目所阐述的意思。

三、家长辅导过度,导致孩子不会独立思考问题。

四、不会审题,导致思维混乱

对策:

一、借助问题情境,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夯实孩子的基础知识。

孩子只有明白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才能正确进行解答。因此家长可以利用购物、结账、乘船、卖票、分东西等真实的场景中帮助学生来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同时还是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让孩子自主构建出基本的数量关系。例如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并让孩子牢牢记住。

二、加强阅读,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让孩子在大量的阅读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只有孩子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提高了,才能有助于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尽量不要给孩子讲题,让孩子自己思考,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给孩子讲题,让孩子自己去想、去做,刚开始不问思考的结果,只关注思考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既要关注孩子思考的过程,也要关注思考的结果。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才是提高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学会审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之所以不会审题,是因为孩子在读题的过程中,没有搞明白题中每一字每一个词的实际含义,和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是谁,从而导致孩子的思维混乱,理不清头绪,这会严重影响孩子对解决问题策略的选择。因此只有让孩子在读题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解题思路理成清清楚楚一条线,才能提高孩子的解决问题能力。

结束语: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对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只要家长能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入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认真读题,把握好辅导孩子学习的度,让孩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对数学一窍不通,怎么办

谢谢邀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数学知识认知的爬坡期,也是小学阶段的分水岭,一二年级的孩子学的知识大多是没有概念的计算和识数的过程,所以家长感觉不到孩子的知识水平是怎样的,但是到了三年级,孩子就要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如果家长觉得孩子在三年级对于数学一知半解是正常的,家长不用过于紧张,这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我个人的教学经验给出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帮助你解决这个困扰。

第一:教会孩子如何读题。

在一二年级期间,一般都是家长和老师为孩子读题,孩子还是没有掌握自己读题的能力,更不要说自己分析题意了。怎样能教好孩子读题呢?首先不能以大人的角度去要求一个不满十岁的孩子,这时需要家长又一定的耐心,陪孩子读题时,遇到不懂的字眼或理解不了的地方,应多用一些孩子能听懂的话为他们解释,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再遇题时,自己就能自己转换题意,自己分析题意了。例如三年级要学较难的情景类数学题目了,那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生活中去模拟情景,分析读题,便会对孩子有所帮助。

第二:教会孩子思维方法。

要想学好数学,在三年级就要培养孩子数学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那初步就是学习形象思维能力,家长可以通过图解法、列表法、尝试法、验证法、操作法来帮孩子具体分析题意。三年级最常见的方法是图解法和列表法,在学校老师会教孩子怎样线段图分析题意,回到家中家长也要重视起来,带领孩子用这两种方法去分析题。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完善形象思维能力。在有了这种能力后,孩子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便会很轻松了。

第三:教会孩子举一反三。

当孩子分析好题意就要学会如何解题了,按题意找到有用得已知条件,再进行解题。

先学好例题,掌握方法,再根据一道例题练习别的相似的类型题。这个过程,家长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有信心,不惧怕。才会学有所用。帮助孩子做好总结,提高,不要以题论题。我教过的一些孩子,他们在三升四的时候没有转好这个弯,没爬好坡,到了四年级明显十分吃力,最后害怕数学。那么可以看出三年级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学好一道题不是目标,可以根据一道题会做其他题才是目标。所以教会孩子举一反三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是从家长的角度去“陪”伴孩子爬好这个坡,那么从孩子的自身怎样度过这一关呢?孩子需要明确课堂的学习重点,会听课,跟住老师。再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孩子并不是对数学一知半解,而是脑海里对这些知识很模糊,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捋清思路,孩子与家长一起成长。

小学三年级是孩子认知的思维的建立,使数学思维形成最好的时刻,希望家长可以有信心,会方法,陪孩子解决这一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的理解,激发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四基”

2011年版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的阐述中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成“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两能变成四能,使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和立体。

一、如何理解“双基”变成“四基”1、“双基”变成“四基”的原因双基只涉及三维目标的第一目标:知识与技能,另外两维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没有涉及;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只追求知识技能单一目标,教学中不是以人为本,是以本为本。

新增加的两基是以人为本,是符合素质教育的;双基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一个基础,但是仅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是不行的。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去学习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数学思考,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基”内涵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课标“双基”的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课程内容中的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基本概念、性质、公式等,还包括这些基础知识形成的过程和蕴含的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发生变化,直接删去了一些过难的内容,降低了对部分知识点的学习要求,这从一年级新教材已经开始实施了。

课程内容将十个核心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强调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

(每一个核心概念的内涵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里都有解释)基本技能不仅要使学生形成运算、推理、图形处理技能,还增添了数据处理技能(从复杂的数据信息背后探寻数据规律的技能)、数学交流技能(数学表达、谈论数学的技能)、运用信息技术技能等。

(运用计算器、计算机进行计算或数据处理;运用计算机软件作图)“双基”在方法上更强调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必须以理解为基础,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

3、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双基”是基础,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是在“双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双基”的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活动经验都融为一体的教学,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够真正实现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应到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概念、命题、规律、定理、公式、法则、方法和技巧等的本质认识和反映,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念。

数学中基本的思想主要有:抽象(分类、集合、数形结合、符号表示、对称、对应、有限与无限)、推理(归纳、演绎、公理化、转化划归、理想类比、逐步逼近、代换、特殊一般)、建模(简化、量化、函数、方程、优化、随机、抽样统计)等思想。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用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是从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用于证明结论,是从一般到特殊。

推理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全领域渗透,如计算教学中算法的总结,规律的发现等;全过程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认真验证、对比推断等。

数学模型从广义上理解包括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各种公式和各种结论;狭义上理解,只指那些反映了特定问题或特定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叫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的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

人类通过数学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通过数学推理,得到大量的结论,使数学科学进一步发展,再通过数学模型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去,产生巨大效益,反过来又促进了数学科学的发展,这就产生了数学的抽象、推理、建模的基本思想。

数学思想是数学发展的根本,是探索和研究数学的基础,也是数学教学的精髓。

基本活动经验:一般认为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通过经历、体会、感悟、积累,把一些教师不能通过言传身教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就是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强调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性,也强调了学生在亲自体验中获取的感性认识。

活动经验的积累能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和智慧,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达到三维目标的共同实现。

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活动无处不在:购物、旅行、装修、调查统计、投资理财、买彩票、预测体育比赛结果等;课堂上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

“双基”到“四基”的发展,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多元和立体,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有趣,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并富有内涵,使师生的交往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具深刻性和创造性。

二、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四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要切实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知识、技能是基础,是载体,经验、思想是积累、感悟、提升,素养、智慧、创新是升华,是境界。

2、数学思想方法隐含于数学知识体系中,需要体验和挖掘。

3、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感悟思想的主要途径,也是积累丰富数学活动经验的必然手段;数学活动不是单一的操作活动,要蕴含活跃的思维活动。

4、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应统一于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活动中,这四基是互相融合与渗透的。

三、围绕落实“四基”,备课应关注些什么1、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确定教学目标首先,教师根据课标、教材、教参等预设教学过程时把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首位,因为它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仍然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但是教师也要明确知识虽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但它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其次,教师要关注过程和方法目标。

过程和方法虽然是隐性的,但其作用非常重要,因为“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目标要靠“过程和方法”目标来实现。

如果说,数学知识和技能是数学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就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

然后,教师要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不是附属的。

情感不仅对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启动、激励、维持和调控作用,而且与学生学习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确立、个性的完善息息相关。

2、四基目标要具体、用词准确、便于落实和检测表示结果性目标的动词有: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表示过程性目标的动词有:经历、体验、探索等。

了解: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

运用:综合使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经历: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

体验: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

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很丰富,落实双基学会即可,千万不要搞过多训练、搞题海战术。

要以课标和教材为准,难度适中,要在学生会学和乐学上下工夫。

四、围绕落实“四基”,上课要注意些什么1、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只有好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好的问题情境应该具有新颖性、挑战性和可行性。

理想的情境是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既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把数学引向深入。

现实的、生活的题材可以作为问题情境,数学本身的内容也可以作为问题情境。

2、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课堂提问可以对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逐级细化和深入,可以支撑、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直接体现。

什么是数学思考,就是在面临各种现实的问题情境,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就是能够自觉应用数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观念去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并能够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数学思考作为一种“过程性目标”,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3、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多样的学习方式: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教材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上。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时,不要直接给出问题的思考思路;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要适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具体想法呈现给其他学生,让大家共同交流和探究。

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从而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凸显数学思想;在知识的总结过程中,归纳数学思想。

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4、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教学中要选用适当的内容,把握合作契机,让学生产生合作的需求。

一般以下几个方面适合小组学习: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学习内容;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个人无法完成的内容;一些操作性强、需要同伴的帮助才能完成的活动内容。

5、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决定人生。

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有很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数学思考、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要引导学生养成反思习惯,增强数学思想的应用意识。

总之,课改的基本理念和特征是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是对学生发展要求的三个维度,它们是统一的整体,是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三维目标的三个方面是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

学生要学习知识与技能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或是科学的方法或是不科学的方法;也必须要经历一个过程,或是主动探究的过程或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会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或是积极认真的情感态度或是消极敷衍的情感态度。

所以说,四基目标也好,三维目标也好,都不是独立的,都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完成了一个目标再落实另一目标,也不能每个目标平均使用力量。

如何在教学中全面落实四基目标,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基础、还要关注过程、关注思考、关注情感。

只有把三个目标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应最终实现: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授人以愉学会——会学——乐学

二年级数学,该怎么教孩子

如何教孩子二年级数学?家长如何辅导吗?我建议首先还是了解二年级的大致知识点体系,相对比较简单,先有个大概了解。我是王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的精品问答!另一个比较重要得是辅导方法。首先要明确一个困难,家长辅导方法大多不太符合孩子年龄阶段特点。也就是说,家长觉得自己辅导得挺好,孩子听得很懵圈。低年级更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引导,科学正确的题型辅导才能帮助孩子理解。拿二年级上册来讲,下面是我详细的建议,供您参考!

二年级上册学什么内容

以人教版为例,二年级上册包括以下内容。

①大纲

②概念知识点汇总

重点难点

①乘法口诀

理解乘法的含义前提下,利用暑假时间熟练乘法口诀表。

②应用题变化

应用题由一年级的图文形式逐步变为纯文字形式,并且难度增加,教孩子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便于转抽象为直观,帮助孩子去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欢迎关注王老师头条号及悟空问答

学习更多好玩有趣的数学干货知识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几种

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六种,分别是: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启发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回答法,它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5、课堂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6、动手操作法

动手操作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所以说,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法。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相关文章
儿童视频
推荐文章

关于摇篮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

sitemap.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