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时间:2024-02-14 00:44:3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二十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学堂乐歌指的是在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新的音乐形式,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是李叔同。
主要代表作有《送别》《春游》。
1、《春游》
在浙江一师任教期间,李叔同的音乐创作也进入最辉煌的阶段,《春游》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分声部合唱歌曲,而他填词的《送别》更是成为学堂乐歌的代表作。
2、《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是李叔同作词的一首清凉歌,也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十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是学堂乐歌,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
学堂乐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中叶开始,中华民族临于危机之际。它多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从而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歌曲的新式样。学堂乐歌的立足点在于用文艺去唤醒民众,重铸民魂,通过歌曲对民众尤其是中小学生进行思想启蒙的教育和情操的培养,以达到振奋民族精神之目的。
扩展资料:
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多严肃的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他深受维新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同其他方面向西方学习一样,在音乐创作上也大胆吸取,只要认为有用,均可“拿来”。
这些歌曲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歌调填以新词而编成,而由编写者自作曲调的数量极少。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咏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歌调、曲牌填以新词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
学堂乐歌是随着清末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兴盛于20世纪20-40年代
在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家。这些早期的音乐先驱们大多都有留学背景,而且在出国学习时,音乐也不是其主修专业。但是,出于对音乐的爱好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后来纷纷投身于“学堂乐歌”创作和传播之中,他们开始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
这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柯政和、辛汉等等,代表作有《送别》《春游》等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别》等。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别》等。清末民初,当时的政治改革家们主张废除科举等旧教育制度,效法欧美,建立新型学校,于是一批新型的学校逐渐建立了起来。当时把这类学校叫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今天的年青人可能很少人认识它们,但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可以说是它们的特点之一。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这些歌曲多以简谱记谱,曲调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 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人,代表作有《送别》等。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