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12 23:45:55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分子、原子(还有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比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
原子还可以构成分子,比如,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
粒子:你所说的这些东西都叫粒子,没定义的~~分子:化学变化中可分解的最小粒子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物理中,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物理中,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外有电子围绕电子:又称核外电子,顾名思义,是绕原子核高速运转的粒子,它的排布是分层的(一圈圈的),它的最外层电子个数决定着该原子的化学性质.离子:如果一个原子它得到电子,那么它叫阴离子(电子数比质子数多)如果一个原子它失去一个电子,那么它叫阳离子(电子数比质子数多)质子:原子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子核的质量大部分是由它组成的.中子:构成原子核的部分夸克:现今发现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由小到大排列:(构成关系)夸克构成中子和质子构成原子核,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构成分子构成物质!
元素,如H氢、O氧、Ag银
原子,如H氢原子(一个质子、一个电子)、O氧(八个质子、八个中子、八个电子)
分子,如H2氢气分子、O2氧分子
元素不能直接存在于自然界,原子有些可以(如稀有气体、金属),分子由原子构成,并直接构成物质
一般熔融态可导电的化合物就是离子构成的,如一般的盐、碱等;反之不导电的一般为分子或原子构成的,例如一般气体,酸是分子构成的,而原子构成的物质则以晶体形式存在,而且各原子间都以共价键连接.离子化合物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没有分子式,只有化学式(最简整数比);分子构成的化合物有分子式也有最简式.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
1、少数非金属单质如碳、硅等
2、金属单质如铁、铜等
3、稀有气体单质如氦气等分子构成的物质有1、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如氧气、氢气、硫、磷等2、共价化合物(一般是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水、氨气等离子构成的物质有离子化合物(一般指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或原子团形成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硫酸钾等1、凡是能单独拿出一个的原子组合可称为分子(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如CO2、H2O、H2SO4、CH4等等;2、金属单质均为原子构成,不称分子;3、高中阶段,你凡是看到含金属离子或铵根的全部盐类均可称为离子化合物,它们不存在所谓的“分子”总结说来:纯净物可分为:分子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只有分子晶体才有分子概念哦原子晶体:金刚石(C),晶体硅(Si),石英(SiO2),金刚砂(SiC).其余非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一般都是分子晶体;活泼金属的化合物是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类是离子晶体.原子构成:1.所有稀有气体2.所有金属3.某些固态非金属单质(碳C,硫S,磷P,硅Si)分子构成:1.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O2,H2,N2,O3等)2.由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H2O,CO,C2H5OH等)离子构成: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Cl,CuO,CaCO3等)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能再分。)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与离子的区别:离子带电原子不带电。原子与离子的联系:原子得电子变成阴离子,原子得电子变成阴离子,阴离子失电子变成原子,阳离子得电子变成原子。黑体辐射
实际上,某种程度来说“量子”本身的含义,远不及它带来的革命重要。不过,在说这些之前,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量子”是咋来的。
科学家发现,只要是温度高于绝度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出辐射,这种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出来的。比如:人体就在时时刻刻向外辐射电磁波,之所以我们看不到,是因为这种电磁波不是可见光区域内的电磁波。
那这种现象为什么引发物理学革命呢?实际上,当时的科学家是在研究工业上使用的电灯泡的辐射问题(不要惊讶,当时刚第二次工业达到顶峰),它们管这个问题叫做:黑体辐射。黑体辐射具体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就不过多阐述了,因为讲了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科学家通过统计发现:
黑体辐射能量按波长的分布仅与温度有关。并且得到了下面这样一张图表。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其实也就很“简单”的,说白了就是用方程解释一下这个曲线就可以了。本来对科学家来说极其简单的事情。但是硬是弄不出个结果来,很多当时的大神都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如果我们注意看曲线,就会发现这曲线好像是分段的,有个最高点。当时的科学家有的人能用方程描述前半段,后半段就失灵了;也有的人能描述后半段,前半段就不好使了。那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
量子力学这个时候有个叫做普朗克的科学家,他就不信邪,也来研究这个问题。结果,他也被整懵了。
在当时,德国是全世界的学术中心,有很多大牛。其中有个叫做玻尔兹曼的天才,他可以被认为统计力学的宗师级人物。他一直在和其他科学家为“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吵得不可开交,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光是一种波”,在物理学史上能和牛顿、爱因斯坦齐名的麦克斯韦就这么看的。而玻尔兹曼觉得不应该是这样,他坚持“光的粒子说”。
他就跟普朗克说,你们总是假设电磁波是连续的(也就是光是一种波),这肯定算不出来的,你试试看用不连续的方法来算(也就是光是一种粒子),一定可以。(PS:这段话是我自己想象的,不是真实历史,但真实的历史中,玻尔兹曼确实给了普朗克相关方面的启示)
于是,普朗克提出了一种“量子”假设:
黑体辐射的能量变化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存在辐射能量的最小单位:量子。基于这样的假设,普朗克很快就得到了著名的普朗克定律:
用这个定律就可以很好地描述之前那个奇怪的变化曲线。不过,观念总是根深蒂固的,普朗克虽然通过这个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他始终都对这个理论无力接受,不仅是他,后来在这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伟大科学家都挺不能接受的。
“量子”颠覆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多科学家都无法接受呢?
这是因为这个理论指出了一个“事实”,
凡是变化都存在着一个最小的单位。时间和距离都是如此,因此就有了最小的时间间隔:10^-43秒;最小的可测距离:1.6x10^(-35)米。前者被称为普朗克事件,后者被称为普朗克距离。
意思是,时间的变化并不是连续的,同样的距离的变化也不是连续。说到这里,你或许还是不能理解,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还拿时间来说事。原本我们的观念里认为,时间从1秒到2秒,1秒到2秒,中间可能要度过1.000000000000000……1秒,也就是说时间可以无限切下去,本质上是连续的。但“量子”理论认为,这不是可以无限切下的,而是存在一个变化的最小单位,也就是10^-43秒,时间的变化最小也是这个量,没办法比它再小了。所以,它颠覆的是“变化是连续”的世界观。
量子和粒子量子和各种粒子有相同也有不同,首先,它们都是最小的单位,其次,它们不同的是,前者是变化的最小单位,而后者是物质粒子的基本单位(这里指的是费米子和玻色子)。原子等例子描述的其实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并且它们如何组合到一起。按照现在主流的理论,也就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这个模型中的粒子也就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所以,量子和粒子是不同的两个物理概念。
细胞是人身体中的基本组成单位,浅显的说,比如心肝脾肺肾等脏器都是有许许多多细胞构成的,再比如骨骼和肌肉也是一样道理。而每一个细胞都是由更微观的蛋白啊核酸啊等分子构成,这些蛋白及核酸等有机物归根到底都是由碳氢氧氮等原子构成的。所以细胞和原子是宏观和微观的关系,组成与被组成的关系。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