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11 02:21:22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赏析: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
看对此首诗的名家点评,发现其朝代多数为宋明清,尤以清居多,诗歌理论发展到清代,日臻完备,受理学思辨与朴学实证以及"西学东渐"之影响,既注重实际批评,又注重理性批评,有明显集大成倾向,我们有理由相信,清代诗文理论家在环顾诗坛后,得出的这个结论:杜甫的《登岳阳楼》堪称"五律第一"。
《登岳阳楼》不属于高中必修课文,而是选修课文,是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课文。为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课文。
原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是年杜甫57岁。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最有代表性的话: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