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8 05:15:12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都说注意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可对很多孩子来讲,集中注意力都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当孩子在4—6岁时候的注意力时间大约在8-15分钟之间。如果注意力老师不集中的话就要分析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注意力缺失的原因,大概有三种:
1、生理原因,小孩子的注意力都不集中,还没发育好;
2、病理原因,大脑发育障碍导致;
3、兴趣原因,孩子对什么都兴趣缺乏,没兴趣所以不注意。
前两个原因现阶段基本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所以只有第三个原因可把握,从日常技巧出发帮助孩子提升注意力。孩子对事物要产生兴趣,必须根据孩子的动机和理解力两方面促成,那么从这两方面出发逐渐提升。
提升动机
孩子没注意力是因为没有动机(兴趣)。当孩子对这个事物没兴趣时,TA就不会产生过多的关注。打个比方:正躺在沙发看电视的你,会选择起身滑滑板去吗?因为你当时的兴趣在电视,你就不会选择其他活动了。一个道理,孩子也是如此,家长必须洞察TA的行为特征,想办法激发TA的动机,只有这样,TA才会主动地去关注、才能激发出TA的注意力。通常在自己的兴趣领域孩子的注意力才会最佳。
提升理解力
很多时候孩子因为不懂、不会,所以实在没法集中注意力,想象一下听天书的感觉你就明白了。所以要在孩子能理解的范围内进行认知引导,逐级分解。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玩,玩耍是孩子的天性。那就要从孩子的兴趣着手,寓教于乐才是最佳的方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建立注意力,孩子才好提升。
这里是关于正确的坐姿的幼儿园教案。
幼儿园教案:正确的坐姿
教师:屈老师
活动目的:教幼儿学习正确的坐姿,让幼儿知道坐姿不正确对身体有害,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活动准备:
1、椅子、桌子、书等等。
2、请大班幼儿排练好情境表演。
活动过程:
1、情境表演。
教师请幼儿看表演,提出要求:看看大班哥哥姐姐表演了什么?
表演一:一位“近视”的“红领巾”出场,手上拿着一本书,想看书,书离眼睛很近,可还是看不清。道白:“唉!小朋友,你们看我的眼睛。都怨我小时候不听老师和爸爸、妈妈的话,伏在桌上看书,把眼睛弄近视了。小朋友,你们千万别学我!”说完话,下场。
表演二:一位“驼背”的“红领巾”上场。(走路时徉装驼背)道白:“唉!小朋友,你们看看我的样子。上星期学校为希望工程排练节目,就因为我驼背,老师不让我上台表演。都怪我小时候不听老师的话,坐在椅子上不挺直腰,你们可千万别学我。”说完,驼着背下场。
2.幼儿谈情境表演内容。
(1)两位小朋友表演了什么?(如果幼儿印象不深,可再表演一次)。
(2)为什么两位大哥哥,一位近视,一位驼背?
让幼儿知道从小坐的姿势不正确,就会伤害身体,成为近视和驼背的人。
3.教师教幼儿正确的坐姿。
(1)听讲时的坐姿。
教师边示范边示范:听讲时坐在小椅子上,两脚并拢,身体挺直,坐在椅背双手放在腿上,眼睛看着前方(老师)。
(2)教师请几名幼儿到讲台前学学坐,其他幼儿评评他坐得好不好,对不对,全体幼儿练习正确的坐姿数遍。
(3)看书时的坐姿。
教师示范讲解:两脚并拢,身体挺直靠在椅背上。双手拿书,胳膊肘放在桌上或书放在桌上,胳膊平放在桌上。注意用侧面示范。
教师请几名幼儿到讲台前做一下看书时的姿势,其他幼儿评评它们坐得好不好,对不对。全体幼儿练习正确的看书姿势数遍。
4.绘画时的坐姿。
教师示范将讲解:绘画时的坐姿与看书时的坐姿大致相同,只是画画时,右手
握笔,左手按住画纸。
请全体幼儿练习数遍。
5.教师总结。
小朋友学习了正确的坐姿,希望小朋友要养成好习惯,长大后有一个健壮的身体。
家教的做法如下:
1.和你的学生及客户搞好关系,建立一个融洽的环境。
2.首先熟悉你要教授的课本,提前备课,弄清每一章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3.放轻松,多和你的学生交流,弄清他在那些方面存在疑惑,对症下药。
4.受人钱财,忠人之事。尽心尽力,自然会取得一个完美的结局。
01
①仰卧在地上,两腿屈膝,稍微打开与髋同宽,脚部平放在地上。
②身体完全与地面贴合。屈肘,手掌轻轻触碰两边耳朵。吸气,吐气的时候慢慢向上蜷曲,头部及肩膀离地,手臂保持打开,背部不要离地。
02
①仰卧,两腿并拢,两手上举或放至耳边,两腿屈膝稍分开,大小腿成90度。双脚平放在地面。
②利用腹肌收缩,迅速成坐姿,起身时将上身保持垂直状态,腰部不要离开地面,然后再缓慢下降成最初姿势反复进行。
两脚着地与肩同宽,含胸!上身挺直于地面端坐,双肩自然下垂略宽于胸!双臂平放桌面!
1.体验蒙眼触摸的感觉,知道通过触摸可以感知物体形状。
2.能运用恰当的词汇描述触摸的感觉。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小桶一个
2.土豆.西红柿.辣椒.胡萝卜.洋葱实物个一各
3.玩具:溜溜球.小摩托车.小钱包.粘粘球.眼睛.小瓶子.剪刀.梳子各一个
4.红领巾一条
教学过程
1.小朋友都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小眼睛每天带我们去看大千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你们爱你们的眼睛么?
2.如果有一天,你的小眼睛看不见东西了会怎么样?
3.老师今天带来了很多宝贝,一个神奇的小桶,里面满满的都是小宝贝,坐姿美老师就变出来(依次拿出蔬菜)
4.蒙眼游戏选一名幼儿,老师用光荣的红领巾蒙住其眼睛,从桶里取出小朋友指定的物品,并分享摸东西时的感觉,通过触摸感知物体形状.质地
5.将一名幼儿蒙住眼睛转三圈,在确定看不见老师的情况下,带他去触摸教室的物品,并说出是什么,其他小朋友不能告诉他
6.师小结:有时候我们的感官比眼睛更加值得我们信赖,通过感官我们可以知道物体的形状和质地,我们都有一双神奇的小手
7.结束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懂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2.把本课与本单元学习的其他寓言进行对比,注意课文在形式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
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的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池子每天安闲地躺在泥土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河流背负着沉重的大船和木筏奔流不息、忙忙碌碌。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滔滔”“遵循”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妇、滔”这些生字可以结合图片,学习“涯、循、验”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与形近字的区别。
形近字对比示例:
涯(生涯)-崖(山崖)
循(遵循)-盾(盾牌)-遁(逃遁)
验(应验)-脸(脸色)-险(危险)-捡(捡拾)
(2)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氵:滔(滔滔)-涯(生涯)-池(池塘)-流(河流)
(3)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诗歌划分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6):写池子享受安逸清闲的生活,不理解河流为何那么忙碌。
第二部分(7、8):写河流不顾自身安逸,为人们做贡献。
第三部分(9):写一年年过去,河流至今长流,池子已完全枯干。
第四部分(10):点明主旨--才能不利用就会衰退,才能被懒惰支配就会一无所为。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池子为什么提议河流抛开原有的生活?
明确:池子以为自己过着安逸、清闲、平静的生活,所以让河流放弃那种奔流不息,负载船只的生活。
2.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可是,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
明确: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泥土比喻成鸭绒垫,突出了泥土的柔软、舒适;一个“躺”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池子积聚在泥土上的情态,表达出池子安闲、惬意的心情。
3.河流所提到的“自然规律”指什么?
明确:水要流动才能保持鲜活。
4.河流为什么会受人们的尊敬?
明确:因为河流抛弃了自身的安逸,年年用源源不断的清洁的水给人们带来了利益,所以河流受到人们的尊敬。
5.池子和河流各代表了什么样的人?
明确:池子代表那些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人。河流代表那些永不满足,负重前进,永远创造快乐和幸福的人。
教师点拨: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课文就运用了这种手法,以池子象征那些贪图安逸的人,以河流象征那些积极进取的人。
6.你从这则故事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在一生中不可荒废年华,应当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社会多做贡献,为自己的生命增添光彩。如果只顾享受眼前的舒适,只能换来以后的毁灭。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贪图安逸的池子,忙碌奉献的河流,你更赞同谁的观点呢?我想,大家还是更喜欢为人们做贡献的河流吧。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学习浪费才能、贪图享乐的池子,要做积极进取、创造价值的河流,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七、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