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7 00:15:57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本职。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播种者,为学生撒播知识的种子,植入纯洁的灵魂。
教师这个行业有它的特殊性,他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一个个有思想的人。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教师被称为“人类灵活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教师肯定和其他行业不同。我觉得,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具备以下素养:
第一、教师应具备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
社会在发展,教育在进步,作为这个行业的参与者,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勇于尝试。
第二、教师应具备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潭水”,教师只有对自己的业务做到精益求精,牢牢掌握学科专业技能,并不断学习,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好知识的传播使者。
第三、教师应具备有宽容的心态
学校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教师要怀有宽容的心,正确看待学生的成绩、表现,构建宽松、和谐的班级气氛,能让学生更加亲近你,“亲其师,信其道,遵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睁大眼睛多发现学生优点,眯着眼睛少发现学生缺点!
第四、教师应具备有不断反思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善于教学,也要不断总结和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就是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方法的形成,教师要善于总结,反思,这样就形成了教研课题,这样有助于教师走向成熟。
一名优秀的教师总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总结。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是应当尊重的!大家好,我是小秋,专注教育,只有专注,才能优秀!欢迎大家指正。
思维导图_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②教师学科专业素养;③教师教育专业素养;④教师职业心理素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对待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执教,严谨治教,爱岗敬业,廉洁从教。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全面关心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解放和放飞学生。
3、对待集体: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4、对待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专业知识素养1、本体性知识:教室所具有的任教学科的知识,也叫“学科专业知识”。
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②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知识。
③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及未来趋势。
④掌握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条件性知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的知识吗。这类知识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支撑。
3、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4、文化知识:教师应具备的一般的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基本的艺术素养。
教师教育专业素养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育方法;后掌握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教育技术学……
2、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①教育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②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学生指导能力)、教学评价能力。
③教育研究能力:对教育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师职业心理素养1、良好的情感特征: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真诚热爱。
2、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
3、良好的性格特征:积极乐观、开朗豁达。
结语: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很不容易的,“十八般武艺”要样样精通,更要道德高尚,心理强大而健康。教师素养包括专业性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三个方面。
1、专业性知识:
(1)通识性知识:教师拥有的有利于开展有效教学的普通文化知识;
(2)本体性知识:教师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
(3)条件性知识: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知识;
(4)实践性知识:指基于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在对待和处理教育问题时表现的个人特征。
2、专业能力:
(1)教学组织能力
(2)言语表达能力。
(3)教学设计能力。
(4)教学媒体能力。
(5)教学监控能力。
3、专业精神
(1)专业理念:对专业自身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认识);
(2)专业态度:对教师职业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
(3)专业道德:又称师德,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职业操守。
扩展资料:
教师素质是职业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有了教师职业劳动之后,由一些教育家、思想家总结概括而成,并在他们的著作中表达出来的。
教师素质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这些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素质的特定本质和规律,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个严谨的教师职业素质结构模式。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法、作业布置等部分。
其中,教学目标需要具体明确,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评价方法和作业布置需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一致。
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这是学生面对未来世界发展和自身发展的挑战,如何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去,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最重要的核心任务。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既违背了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又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必须改变目前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核心素养必须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去落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说,当前创新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来实现课程建设提出的目标更为重要。核心素养的落实如果仅仅局限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编个有关于核心素养内容的教材,让孩子去记去背,去对付考试,核心素养不可能落实,因此落实核心素养必须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证。
一、层次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学习就是自我建构,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接收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用新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道德体系。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如果面对所有的学习者,用同样的方式提供同样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自我建构的需要。分层次教学的实质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这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最大尊重,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和高效学习的最基本策略。我们千万不能把分层次教学理解成办尖子班,在实践上更不能用拔尖的教师去教拔尖的学生,而是用同样的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去教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各个方面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不同的教学服务。
二、整体化教学,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学习的最基本规律就是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到整体。对一个事物先有一个整体上的构架结构认识,再认识事物各个具体的部分,然后再找到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形成对事物的完整认识。也就是说,学习者的学习和认知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的路径实现的,而不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的路径实现的。现实中的教学往往是碎片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者学习许多碎片化的知识,反复进行一些碎片化的训练,也就是强化知识点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先把握事物的整体构架,再进行部分学习和研究,这样学生很难建立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可能形成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整合,采取单元式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的横向联系,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教师三年发展目标:第一年,初步熟悉教育教学环境,完成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年,独立完成教学设计,比较熟练的完成班级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任务。
第三年,能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并融入自己的观点,教育教学能在师傅的带领下顺利完成。。
科目一考查。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一是综合素质(小学),科目二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科目一考查考生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和基本能力;科目二考查考生教育基础、学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