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5 01:14:43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谢邀。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中小学里的女老师越来越多,男老师却越来越少尤其是年龄大的男老师。确花枝招展姹紫嫣红的非常好看,不过有的中小学男教师快要达到“绝种”的状态,这一点也不夸张!
女教师的个性偏柔和,男教师的个性偏刚强。如果中小学没有男教师,孩子长期在女教师沐浴之下,那么会不会造成的是女孩子变得更温柔、男孩子也变得更温柔?使很多家长担心。
1.教育不养家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如今教师的工资偏低,晋级又非常困难,这些条条框框都严重挫伤了男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从事经商、企事业单位的同学相比,当教师的发财的很少,不仅如此,能解决温饱问题都是好样的。在同学面前,男性公民非常没有面子。
2.耐不住寂寞
老师就是清贫的代名词,日复一日面对着学生,学生是鲜活的生命,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事发生,如果一个老师耐不住寂寞,看到有问题的学生,就会有无名业火产生,久而久之,就处理不好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3.找不着对象
好多男老师,就因为从事教育对象就告吹了。如今教育又在搞改革,所有老师都不是铁饭碗,男老师更难。为此,不如溜之大吉。
4.教师工作太忙,没法照顾孩子
不像女老师,还有产假。有些男老师抱怨道:很多人觉得有寒暑假很轻松,但寒暑假我们还要写文章,编书,备下学期的课。平时学生七八点上课,老师六点多就要起来,晚上要陪学生自修,回到家还要备课。住宿的老师更是五点钟起床,晚上十点半才能熄灯,中间还要看午自习,晚自习,早自习。
5.男性师范生的减少
师范大学的生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教师的比例。这就意味着,由来已久的“男教师危机”,将进一步加剧。
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逐年改善的教师待遇,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远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说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给个例子给你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牧童》)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
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
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
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第二课时(《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冲情景。
教学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十分顽皮的小孩子。
你们想知道他们怎样顽皮吗?想,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注意强调读准字音:篙、棹)
2。
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
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画面。
3。请学生描述画面,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
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
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请读给大家听听
第三课时(《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重点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的“乐”要读成“lue”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初读,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相、媚、翁、媪、亡赖、剥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
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解意
1。自由读文,自主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老师引导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茅檐:茅草搭的屋子。
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
翁媪:老翁、老妇人。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小组合作,结合插图和注释,疏通句子意思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4。再读全文,学生质难问疑
(营造民主课堂,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争议之处,还可以展开讨论)
(四)精读、悟情
1。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学生配乐自由读,边读边悟。
4。请学生自由谈所悟到的思想感情。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陶醉使人向往。
(五)熟读,成诵
1。小组内互读,把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3。熟读成诵。
还有课件第一课时:秒的认识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学习重点:时间单位“秒”的认识,知道1分=60秒。学习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第1、2、3大组同学从做口算、画画、写一段话中任意选一件一、自主学习1、看教材59页,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时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108、52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3、说一说,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时间单位秒。4、你认为哪些钟表是可以计量“秒”。5、钟面上有()个小格,每两个数间是()个小格.*6、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分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秒针走一圈是()分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1、请大家拨一拨你手上的钟面,你有什么发现?(提示:分针走格,秒针走。秒针走圈,分针走。)2、秒针走圈是秒,分针正好走小格,由此得出1分=秒3、1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请你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4、现在给你们1分钟时间,1分钟我们能画能写能算。5、尽管很短,但好好利用它可以做许多事情。过关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大约每天睡9()穿衣服大约需要20()烧一壳开水大约需要25()2、人1分钟脉搏跳()下,1分钟做()道题,1分钟写()个字。3、深呼吸1次用()秒,15秒内能深呼吸()次。从1数到30用了()秒。*1分=()秒,120秒=()分4、绕操场跑1圈,王刚用59秒,李月用了1分零3秒,谁快些?我们今天学习了秒的认识,知道了1分=60秒,还感受了1分、1秒有多少长,常言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吧!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