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时间:2024-01-20 18:18:21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检查温度计玻璃体是否破裂、刻度是否清晰,否则更换。
用一透明的玻璃仪器盛装适量自然溶解的冰水混合物。
将温度计有感温液体的一端放进冰水混合物中,然后观察水银柱的变化情况。
待水银柱变化稳定,再对照温度计刻度是否在0℃的位置,记录读数。
第一次测量完成后,取出温度计,待水银柱回到自然的位置后,重新第二次测量,这样连续测量三次,得出结果再取平均值,记录在《温度计校准记录表》内。
以上步骤完成后,把温度计放在50℃以下的温水中(30℃为宜),用标准温度计进行校对(操作步骤同待检温度计),对比并记录温度计的和标准温度计的读数。
第一次测量完成取出温度计,待水银柱回到自然的位置后,再进行第二、第三次测量,测得的结果取平均值,记录在《温度计校准记录表》内。
热能和温度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需要通过热力学定律进行相互转化。具体来说,热能可以定义为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是一种宏观上的数量。而温度是描述分子热运动强度的物理量,是一种微观上的属性。根据热力学定律,物体之间的热量传递和热平衡必须遵守能量守恒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从而实现热能和温度之间的相互转化。同时,在具体过程中也需要考虑物质的热容和相变等因素对温度和热能的影响。因此,热能和温度之间的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温度就是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但是它又区别于其它的物理量单位,例如说速度通过肉眼就能看到快慢,面积通过肉眼能看到大小,而温度则需要通过人体的感受才能得到结果
而实际上,温度是物体内部热能的一种表现形式,热能的大小就直接决定了温度的高低
摄氏度(℃)是由瑞典人摄尔修斯提出并命名的,它是以水银为测温物质,并将水的冰点定为0度,沸点定为100度,将这两个固定温度之间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摄氏度,它只是一种温度单位。
温度梯度是自然界中气温、水温或土壤温度随陆地高度或水域及土壤深度变化而出现的阶梯式递增或递减的现象。温度梯度是一个矢量,通常把温度增加的方向作为正方向。
在陆地上,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从而形成一个随高度增加而温度逐级下降的大气温度梯度。在接近地表的范围内,由于地形差异和覆盖物的影响,也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温度梯度。例如,在巴拿马一个高40米的热带雨林中,森林顶部的日平均气温为30℃,中部为28℃,靠近地面处则为26.5℃。
一般说来,在同一季节内,水域的温度梯度昼夜变动较小,山地的变动较大。温度梯度的季节变化在高纬度地区比在低纬度地区要大些。
水蒸发的原理就是水分子在不同温度下(即平均分子动能不同),个别分子的动能不同,是一个分布,速率有高有低,高的速度的分子如果在表面,就有可能挣脱分子间的作用力,跑到外面,就形成了蒸发,这种蒸发在很低的温度下都可以发生,但是温度越高,分子平均运动动能越高,高速度分子比率也大,所以蒸发越来越明显,到沸点的时候大量内部分子蒸发的气泡能跑到表面进行蒸发就形成剧烈的蒸发——沸腾了。
不存在“原子的温度”这样的概念。微观粒子中有自己的动能和势能,动能在微观上表现为基本粒子的运动速度,势能表现为粒子的位置关系。而在宏观上粒子动能表现为温度,势能表现为物态情况。所以说微观的粒子动能表现为温度,那么在基本粒子层面就只有运动快慢的区别,而没有温度的概念了。
人类对“温度”这个概念的理解,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化。现在在原子层面,有了一个(似乎)很简单的理解:如果温度是T,一个分子在一个方向的平均平动能就是kT/2(其中k是玻尔兹曼常数,约等于1.38E-23J/K),也就是说一个分子在三个方向的平均平动能是(3/2)kT。但为了达到这个理解,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在很长时间里,人们把热量理解为一种物质,即“热质”。一个物体为什么热?因为它包含的热质的。另一个物体为什么冷?因为它包含的热质少。一冷一热的物体放在一起,为什么温度会趋同?因为热质自发地从热的物体流向冷的物体。热质不生不灭,一个物体减少的热质,就等于另一个物体增加的热质。
这种理论乍看起来很符合直觉,也能够解释所有的实验现象。但是,它隐含了一个意思:只有热量的流动才能改变温度。
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伦福德(SirBenjaminThompson,CountRumford)在一篇题为《摩擦产生热的来源的调研》中讲述了他的机械功生热的实验。他发现,给大炮钻炮膛时可以无限地产生热,这说明,热质不可能是一种守恒的“物质”。
伦福德
1799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在《论热、光和光的复合》论文中,描述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同周围环境隔离开来的真空容器里,合两块冰互相摩擦熔解为水,而水的比热比冰还高。戴维由此断言,热质是不存在的。
现在,人们认为热不是一种物质,而是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你可以通过传热的方式增强分子的运动,也可以通过机械做功的方式增强分子的运动。为什么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的关系是(3/2)kT呢?这就需要学过热力学和统计力学才能明白了。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