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02 23:54:39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冯谖客孟尝君》出自《战国策齐策》,讲述了冯谖为巩固孟尝君政治地位而进行的三个重要行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建宗庙于薛),表现了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卓越才能(善于利用矛盾来解决矛盾,力保孟尝君进退自如)。也反映了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1)今君有一窟,不得高枕而臥也。(冯谖客孟尝君)
——“高”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而且用为使动。“高枕”可理解为“使枕高”,即“让枕头高高的”。
(2)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同上)
——“虚上位”可理解为“使上位虚”,即“把相位空出来”。
再如:
(3)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论语·子路)——冉有说:“人口既然众多了,又增加些什么呢?”[子panLANG='EN-US'XML:LANG='EN-US'>]:“使他们富裕起来。”“富之”可理解为“使之富”,即“使百姓富裕”。
(4)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战国策·魏策)——恃(shì):依仗。兵:军队。邯郸:赵国的都城。“广地尊名”可理解为“使地广、使名尊”,即“使土地宽广,使名分尊贵”。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用先抑后扬、侧面映衬、对比反衬这样的手法来刻画冯谖,其作用在于:
说明冯谖的才华深藏不露,目光远大,绝非泛泛之辈,同时也是对身为“战国四公子”,声称“礼贤下士”的孟尝君却也无可避免地存在“看人下菜碟”行为一种委婉的批评。
特征之一:先抑后扬
开头从反面写冯谖被人认为是个无能的人,初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受到“食以草具”的待遇。他三次弹铗而歌,再三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反映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凡的气概。这时的冯谖,是所谓“才美不外见”。
第二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比。
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两相对照,反映出孟尝君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势利、无知,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
“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客”是名词“客人”活用作动词,理解为“做门客。”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说:“好吧。”
本文记叙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先写冯谖开始做门客时"无好无能",接着三弹剑铗,让人感觉他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物,再写他为孟尝君烧券市义,更是出人意料,最后,他利用诸侯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巩固其在齐国的地位,显示出他远见卓识和富有智谋的才干,这样写就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能够引人入胜。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