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02 22:33:24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小班教案《三字经》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透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三字经》教案吧。
教学目标:
1、自由拼读并有感情地朗读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透过学习,明白更深刻的道理。
3、体会《三字经》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音乐磁带,《三字经》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多种方式,复习旧知。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读得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名读,生评,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在汇报、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学明白这段故事了吗?那就请听同学来讲一讲吧!(配乐,进一步感悟原文所蕴含的深刻好处。)
(4)小结:只有明白这些,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帮忙。
三、拓展升华
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学习的?你喜欢他们的方法吗?说说理由。
四、课外延伸。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背诵给家长听。
2、亲自查阅有关这天学的《三字经》中的典故,小组合作试着表演。
小百科:《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如果你要参加比赛的话我建议你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个知识点的设计,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更加注重学生对知识点内在联系的理解,注重知识点的整体建构。
如何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单元学习主题。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连接着各个知识点。我们要从多维度理解这个知识点。把知识点的内外本质找出来,具有同样本质的东西可以进行整体设计教学。比如,加减乘除的运算,它们其实都是计数单位的计算,都是整体与部分之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他们设计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明白加减乘除的内在本质。
其次,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整个单元有一个大目标,所有知识点的教学不能偏离这个大目标。
再次,设计单元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围绕主题进行,设计问题,创造情境。
最后,开展持续性的教学评价。
所以我们的单元设计应该抓住核心,整体建构,凸显本质。
大家不防尝试一下吧。
传统教学设计,思维缜密,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如果教师知识丰富,语言生动,学生喜欢,那么课堂就会生动活泼,研究就会比较深入,多数学生就会如饥似渴地学习。
但是传统教学设计,往往忽略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老师一言堂,部分学生会头脑开小差。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3.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1、典籍:读传统文化的文章典籍,以及研究保存的古代遗留的图画、器物等一切遗存。
2、调查访问:从身边可以接触的人身上感受,有意识向长辈贤达专家请教或专程拜访。
3、田野考察:探寻考察岩画、先民遗址、古代文化遗存考古等。
4、民风民俗:这是活动着的华夏传统文化,了解其来源、演变、内容、意义等。
5、论坛等讨论交流:国内传统文化的社会团体、论坛、讲座很多,通过这些激发自己的研究。供参考。祝好!
授课目标,传统节日霜降,让孩子们了解霜降的具体日期以及来历和霜降的节气特点,并且要求孩子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内容分析老师可以把有关霜降的资料和内容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自己去组织,并且变成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描述霜降的季节特征,随后,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描述内容,课程评价方面,挑出好的进行鼓励,对于有问题的同学,找出问题进行更正
活动名称:三月三踩高跷
活动目标:培养幼儿的平衡感和协作能力,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活动准备:
高跷、安全带、教具图片、节日氛围布置、音乐。(需要合理安排高跷的数量,参与幼儿的数量等)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三月三的由来,通过讲故事与展示图片让幼儿更加了解这个民间传统节日。
2.将幼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指定的高跷数量,教师向幼儿仔细演示如何正确地穿上安全带,并指导熟练操作。
3.幼儿一边穿好安全带,一边慢慢踩高跷,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鼓励与指导,确保幼儿踩好高跷的步伐。
4.随后,加入“比赛”环节,小组之间通过比赛获得胜利,练习协作和团队精神。
5.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幼儿共同回顾这次活动,感受到三月三的传统文化,以及在比赛中获得的成就感。
活动扩展:教师可以在其他活动中增加一些文化元素,比如制作“桃花鱼”、写春联,让幼儿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在其他游戏中加入高跷,建立不同的场景。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